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天兵在1917

173 空軍的問題(中)

更新時間:2019-01-25  作者:馬口鐵
天兵在1917 173 空軍的問題(中)
動機的問題通過國際合作算是基本解決了,但是這不意味著紅色空軍就可以高枕無憂,通過之前的空戰尤其是轟炸了納爾維克和克納本之后,另一個問題擺在了空軍的面前。

那就是火力不夠!不管是戰斗機還是轟炸機和攻擊機,普遍反映裝備的hka航空機槍不夠給力,不能有效的摧毀敵人戰機。

似乎hka是個爛貨?呃,還真不能這么講,平心而論hka不光不爛,在同等級的航空機槍中,算是相當的犀利了!

射.6254r的hka重量在1公斤上下(型最重11.1千克,k型最輕9.千克),最大度高達a型説出來嚇死你,射高達3/分鐘)。和同時期的同口徑航空機槍相比,hka簡直強暴了。

可以説一挺hka能dǐng其他國家兩挺甚至更多,其火力之強大可以説是驚人的。只能説,俄國人就是俄國人,不管是沙俄還是蘇聯,國家名稱在變,戰斗民族的秉性是不會變的。俄國人在武器設計上一貫的喜好是在主要戰斗性能上追求絕對的優秀,而在次要一些的性能上就可以做出犧牲。于是經常搞出一♂些性能看起來強到變態的怪玩意兒。在后面咱們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見到由于這種奇特的“民族魂”而產生的妖孽。

不過hka這個妖孽也是有問題的,比如德國人繳獲了hka測試之后,對這種武器就顯得不屑一顧。甚至認為其很低劣。不過。德國這回裝高冷真心是沒搞清楚情況。別看hka也是使用.6254r彈藥,但是并不是普通的步槍彈就能裝在hka上使用。hka使用的是專門加強了彈殼的專用彈。漢斯不明所以的拿普通彈測試,得出的結果自然是不好看了。

反正這么説吧,hka在射上是當時屈一指的,可靠性也算過得去,壽命雖然差了一diǎn,但對于打消耗戰的毛子來説,這完全不是問題。唯一成問題的就是hka的口徑小。.62毫米的步槍彈對越來越堅固的全金屬戰機來説,顯得有些威力不足了。

比如之前的空戰中就出現過bf19被hka打成篩子還安然飛回去的例子,前線的飛行員普遍反映,想要用hka擊落敵機需要消耗大量的子彈,往往就算擊落了對手,自己也得回家補充彈藥了。

不光是戰斗機和攻擊機飛行員對hka有頗多抱怨,轟炸機尤其是四轟炸機飛行員對hka就更沒有好感了。比如在之前的轟炸克納本行動中,低飛的圖3和佩用機頭的兩挺hka跟地面防空火力對射中,就比較吃虧。.62毫米的步槍彈有效射程太有限,在米左右的距離上才能揮出有效殺傷力。而地面防空火力的哪怕是2毫米高炮也能在一千米外吊打他們,更別説口徑更大的3毫米、4毫米和毫米高炮了。

轟炸機飛行員認為必須馬上挺高戰機的自衛火力。不光要能潑子彈,最好還能盡量的提高殺傷力。

在這種情況下,空軍立刻開展了一輪研究和討論,比較樂觀的那一部分官僚認為,既然小伙子們覺得火力不足,那就給他們口徑更大的家伙就不完了。反正紅軍又不缺12.毫米的航空機槍,貝雷金毫米航空機槍就很不錯嘛!

客觀上説,ub機槍確實不錯,這種射12.1毫米彈藥的航空機槍性能可以説讓人吃驚,射高達15rp,即使因射擊協調器而減的ub也能達到rp,與美國an/2機槍相當,而重量還要輕一diǎn。

要知道2可是經典中的經典,ub還能比經典稍微強一diǎn,將其稱之為二戰大口徑航空機槍里性能最好的也不為過。比如伊爾2的后座就安裝了一挺ub,既然如此還討論什么,趕緊的換裝吧!

不過李曉峰不同意,ub機槍是很強,但并不是沒有問題,1952年解密的一份美國戰時情報中對ub機槍的壽命有著很有趣的描述:“hka是一種相當復雜而且加工精良的武器,為此增加的成本是為了保證可以通過維修和更換零件而使全槍保持可用狀態。相比hka,貝雷金機槍被故意設計成可消耗的,蘇聯人的計劃是在經過一段較短時間的使用后,當零部件出現損壞時就將整支槍報廢。”

這么説吧,毛子將ub系列的零部件故意使用未經熱處理硬化的較軟的鋼材制作,使得各活動部件在高射的劇烈摩擦和碰撞之下能緩慢的變形而不破損,直到變形量過容許值報廢為止。所以,可以説ub系列好的異常的性能是用很糟糕的使用壽命為代價換來的。

當然,僅僅是壽命問題也沒啥,反正李曉峰也不是那種死摳壽命的頑固分子,ub機槍還有其他問題,比如説彈藥。為了增強殺傷力,毛子在射擊12.1彈藥時,搞出了d和dz高爆彈。

大家可以想象,12.毫米也就是一厘米多一diǎndiǎn,在如此小的容積中還要裝填炸藥和引信搞成高爆彈,可想而知難度有多大。反正當年美國人是認為.5級別的彈藥就別折騰什么高爆彈了,根本就不適合,省省吧!

不過毛子卻不信邪,偏偏要搞,而且還搞成了。不過這種d和dz高爆彈性能就不太可靠了,原因是毛子搞了一個很獨特的“空氣壓縮引信”。

這種引信沒有擊針。火帽裝在一根空心管的底部。當彈頭擊中硬物變形時。管內空氣被急劇壓縮。從而擊火帽起爆彈頭內的裝藥。由于沒有擊針,而且需要高撞擊才能火,所以這種引信的儲運安全性比較有保證。

同時由于引信本身很輕,同等重量的彈頭里就可以多裝一些裝藥,對提高毀傷效果有利。同樣41g的彈頭,d彈裝了2.4gp而dz則裝了1.5gpetn1.2g燃燒劑,裝填系數達到5.96.6。比德意日等國的同類彈頭還要高出一截。而缺diǎn,空氣壓縮引信火可靠性不是很好,對彈頭擊中目標的角度、度和目標材質要求比較高。當然,更關鍵是,這種高爆彈威力比較小,很難用少量的彈藥摧毀敵機。

而讓李曉峰最不能接受的也是這一diǎn,12.毫米機槍的威力還是太小了,與其在戰爭后期再換一次,不如一步到位。他認為接下來紅軍至少要裝備14.5毫米級別的航空機槍,最好是裝備2毫米級別的航炮。

而且李曉峰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規定這種新武器射不得低于15rp,重量不得大于1公斤。而就是這兩個變態的要求讓紅軍著名的武器設計師們愁了。

比如紅軍歷史上廣泛使用的hvak2毫米航炮,重量大約是45公斤左右,但是射卻只有到rp的樣子。而貝雷金在ub機槍上放大設計的b2航炮重25公斤算是相當優秀,但是射也只有到rp,除非是兩門并聯才能滿足李曉峰的要求。至于現在裝在伊爾2上的vya航炮,威力是足夠了(152彈),但是射完全不夠。而且其后坐力實在太大,不適合戰斗機和轟炸機使用。

哪怕是僅僅趕上了二戰尾巴的n,也不能滿足李曉峰變態要求,甚至是n的改進版nr一樣不達標。恐怕真正能讓李曉峰滿意的只有gh了。

為此,紅軍的輕武器設計師們是同李曉峰據理力爭,紛紛強調某人的要求實在太變態,也根本沒辦法完成。但是李曉峰卻不信這個邪,強硬的表態,這些技術指標必須被實現,不準有分毫的折扣!

那么李曉峰為什么如此的強硬呢?原因很簡單,在他看來,這些設計師還窩在hka和ub機槍的框框里打轉轉,以傳統的自動原理,比如槍管短后座的方式,射根本就不可能上去。

要想提高射,就必須從根子上想辦法,比如用加特林或者加斯特原理。而這兩者根本就不是啥大問題,前者已經通過ak63在紅海軍服役,而后者德國人也先拔頭籌。只要這些設計師打開眼界,設計出讓李曉峰滿意的武器根本不是啥大問題。

恐怕這些設計師不愿意這么做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覺得傳統自動方式的航炮就能滿足要求,并不要大動干戈的另起爐灶。可惜的是,他們撞上了李曉峰,不得不邁出了這一步。

很快,設計師們就基于加特林和加斯特兩種原理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其中射最慢的也在12rp左右。反正射已經不成問題,唯一困擾著空軍的就是采用哪種口徑了。

前面説過了,紅軍的航炮口徑可是相當的復雜,有2毫米、毫米,甚至后期還有3毫米和45毫米的怪胎。其中毫米的又分成兩種,一種是152,而另一種則是115。而且李曉峰之前説了,14.5毫米口徑也在考慮之列,也就是説,參與這一輪航炮競爭的實際上有三種口徑。

其中,152彈藥很快就被排除,這玩意兒威力是大,但后座和重量也不太能接受,還是讓伊爾2繼續用它去轟德國坦克裝甲車吧。真正的競爭實際上就在115、14.5114和299r之間展開。

説起來也是好笑,前面兩種口徑截然不同的彈藥實際上是系出同源,115彈藥毛子就是拿14.5的彈殼擴口。然后裝了個毫米的彈頭。奇葩吧?不過倒也是管用。唯一的問題就是。115初不夠。彈道比較彎曲(沒辦法,火藥推力不夠)。

李曉峰對蛋疼的115并不滿意,但是跟299r相比,似乎是毫米的展潛力更大,于是先淘汰2毫米口徑。接下來在兩位同胞兄弟之間的pk中,那真心是難分仲伯,毫米的彈頭威力更大,但是14.5毫米的初高精度更好。反正比來比去,似乎是難分仲伯。

無奈之下,毛子又一次偷懶了,既然難分伯仲,那就同時上馬吧!于是乎兩種口徑的“航炮”同時開搞,當然,紅軍也做出了具體的要求,14.5毫米的主要用于取代hka機槍,要求射足夠高,最好是能達到原來hka的水準。而毫米的則用于取代ub機槍。射可以稍低,但是必須控制重量。

很快設計師們就提出了好幾個不同方案。幾乎每個口徑都至少拿出了四個方案,經過詳細的對比之后,加特林方案更受空軍高層的喜愛。很快和n(不是那個老版的,但設計師還是那兩位)就誕生了。

其中射高達2每分鐘,而全炮重量也被控制在4公斤的水平上。而n射則更高,可以從25rp到3rp之間調節,全炮重65公斤。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因為當時選型落馬的毫米三管加特林機槍后來被李曉峰看中,將其口徑改為.62毫米之后,廣泛裝備在紅軍的通用直升機上作為支援武器使用。

從1942年月開始,剛剛走出國家測試場沒多久的就被圖3、佩飛行員急不可耐的裝上了飛機,原因無他,在衛國戰爭的第一年中,四轟炸機正面火力過于單薄的缺diǎn被德國飛行員現,頻頻采取迎頭攻擊戰術,讓紅軍飛行員無法招架。

而兩千的射以及比12.毫米彈藥更強的威力讓紅軍飛行員十分滿意,載極短的時間內,機頭機槍手可以向德國戰斗機傾瀉更多的彈雨。在被普及之后,德軍很快就放棄了繼續對紅軍四轟炸機使用迎頭攻擊戰術,因為那是得不償失的。反而是在美國加入戰中之后,當火力單薄的b1、b24在白天大搖大擺的跑到德軍面前時,那是好一通吊打。

至于紅軍更強的n,那更是神器一樣的存在,當雅克3、雅克9、拉5、拉裝備該炮之后,一度打得德國戰斗機屁滾尿流,至于德國的轟炸機飛行員,更是對n恐懼不已,因為平均四毫米炮彈就能將其徹底摧毀,而換成12.毫米機槍那得上百。

請注意,解決完航炮的問題并不是結束,空軍還有問題。只不過這支有問題的部隊比較特殊直升機部隊。從三十年代中期開始,西科斯基和米里兩大設計師開始一鳴驚人,紅軍成為最早廣泛使用直升機的軍隊。

在衛國戰爭爆之前,紅軍已經初步建立起相當規模的6軍航空兵部隊。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6軍航空兵,當時直升機歸空軍管。倒不是空軍手太長,要把持一切會飛的東西,而6軍不太重視。

是的,6軍就是不重視直升機,在葉戈羅夫當總參謀長的時候,直升機已經初步顯示出了其獨特的作戰能力。但是葉戈羅夫一干將領始終認為當時的直升機太簡陋,載重能力有限作戰半徑又太小,僅僅能承擔偵察、校射以及營救飛行員或者應急搶救傷員的任務。

所以,葉戈羅夫時代,紅軍采購的直升機大部分是承擔這些任務的輕型或者中型直升機,而且數量還比較有限。

等到了圖哈切夫斯基再次上臺,6航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圖哈切夫斯基對直升機的認知跟葉戈羅夫沒有什么不同,他更重視的是空降兵。而且隨著戰爭迫在眉睫,航空工業必須向戰斗機、攻擊機和轟炸機傾斜,這就導致直升機的動機來源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產量自然是極其有限了。如果不是李曉峰一直在強調直升機的作用,總參謀部會毫不猶豫地砍掉這些竹蜻蜓,將寶貴的動機用于戰斗機和轟炸機。

為了解決直升機部隊的困境,李曉峰想了兩個辦法,一個是從美國進口動機應急,另一個就是拆東墻補西墻。

怎么個拆東墻補西墻呢?很簡單,在1939年以前紅軍不是生產了大量的伊15和伊16系列戰斗機嗎?這兩型戰斗機使用的就是25及其展型號62。在衛國戰爭爆之后,這些老掉牙的伊15和伊16很快便被證明價值有限(甚至不能用于培養飛行員)。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批戰斗機要么很快就會被德軍摧毀,要么就是慢慢的在機場上爛掉。但是在李曉峰看來,他們還是有價值的,至少他們的動機有價值。他準備向政治局和軍委建議,拆除一部分價值不大的伊15和伊16,將動機轉用于直升機的生產,這也算是廢物利用了不是嗎?至少在李曉峰看來,這是好事。

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建議剛剛提出來,就遭到了圖哈切夫斯基的堅決反對:“我們現在需要更多的戰斗機,這時候怎么能人為的裁減戰斗機部隊的數量呢?就算伊15和伊16價值有限,那作為戰斗機或者攻擊機也是有價值的,而將它們拆解,將動機用于直升機,那才真是毫無價值可言!”

天兵在1917 173 空軍的問題(中)

上一章  |  天兵在1917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