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161 生產問題
圖哈切夫斯基從來就沒有喜歡過遠程航空兵,不管是當年的tb3還是后來引進的tu3(b17俄國版),以及最近才冒出來的葉2、pe8,這些都不是圖哈切夫斯基的菜。
他始終認為這些大而無當的廢物擠占了空軍寶貴的資源,讓他最為欣賞的前線航空兵的展受到了嚴重的限制。對戰爭至關重要的伊爾2、圖2以及蘇1和蘇2始終面臨動機緊缺的問題。比如蘇1和蘇2使用的vk1o5(m1o5)動機就要供給雅克1、雅克2、葉2、ro2使用。雅克1和雅克2是主力戰斗機,ro2是海軍的主力攻擊機圖哈切夫斯基必須忍,但是葉2這個怪胎也來搶資源他就無法忍受了。
明明用處不是很大,還的一架占兩個動機,這尼瑪都夠生產兩架雅克1/2系列了,兩架后者能起到的作用比1架葉2大得多嘛!
不光是vk1o5系列有動機之爭,ash82(m82)氣冷動機也有這樣的資源爭奪戰,比如圖3、pe8就是用這款動機,而圖哈切夫斯基更喜歡圖2,正好圖2也是用ash82。
這么說吧,在圖哈切夫斯基欣賞的飛機中,唯一不用操心動機問題的就是伊爾2,該機是用的am38液冷動機源自am34那個廢柴,am34及其展型號一度被m1oo系列(也就是引進法國的12y)擠兌得沒有活路差點下馬。也就是伊爾2定型了,才讓岌岌可危的am34系列找到了活路(主要原因是m1oo系列供不應求,而伊爾2剛誕生的時候又是丑小鴨,實在輪不到它裝m1oo系列)。
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意思,什么圖3、葉2和pe8以及伊爾4這四款遠程航空兵的轟炸機只需要保留一款。最多保留兩款。其余的統統砍掉,而且就算保留下來的這一兩款也沒必要生產太多,稍微意思一下就行了。把寶貴的動機配給分給前線航空兵,趕緊的生產蘇1/2和圖2才是正經。
而這樣的搞法阿爾克斯尼斯是不能接受的。堅信遠程航空兵戰斗力的他認為當前的動機分配方案已經大大的向前線航空兵傾斜了,幾乎75的動機都用于滿足前線航空兵的需求,這樣的供應量已經足夠應對戰爭的正常消耗。而遠程航空兵僅僅只有25的動機份額,這已經很少了,以至于圖3在三十年代中期就開始國產化,到了1941年圖3的年生產能力都達不到5oo架,這充分說明遠程航空兵是多么窘迫。
而且阿爾克斯尼斯認為圖3、葉2和pe8雖然都是遠程轟炸機,但并不是重復建設。其中分工明確,盲目的砍掉一半或者全部砍掉(圖哈切夫斯基愿意勉為其難留下的是伊爾4,但說實話,伊爾4其實只是一架雙中型轟炸機),這簡直就是要徹底地消滅遠程航空兵。
這種搞法阿爾克斯尼斯當然不能接受,不用說又跟圖哈切夫斯基起了正面沖突,這個官司從總參謀部一直打到軍委,然后打到政治局,差一點圖哈切夫斯基就要得逞。最后是在李曉峰的強烈反對之下,才將圖哈切夫斯基的企圖擋回去。
李曉峰不光是讓圖哈切夫斯基消滅遠程航空兵的企圖破產。更是進一步奪回了遠程航空兵的使用權。將遠程航空兵的使用權從各大軍區收回到軍委,只執行軍委直接下達的命令。這充分避免了圖哈切夫斯基胡亂使用遠程航空兵,將這些寶貴的戰略空軍消耗在毫無意義也根本不擅長的方向。
當然。圖哈切夫斯基對此是一肚子意見,因為遠程航空兵他調不動之后,直接意味著在華沙以東地區的紅軍6軍完全失去了空中掩護,至少是不要想有多少空中支援了(前線航空兵夠不著),這也直接導致包圍圈中的第3和第1o集團軍處境更加的艱難。
不過,阿爾克斯尼斯和李曉峰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收回遠程航空兵的使用權之后,他們也做出了適當的補償。比如承諾只要東波蘭前線機場能夠搶修完畢,立刻就向前配置大量的前線航空兵。甚至抽出了相當數量的伊爾4轟炸機負責前線支援工作。
可是實話實說。不管是李曉峰還是阿爾克斯尼斯都完全不看好圖哈切夫斯基接下來的反擊計劃,一致認為這只能把寶貴的紅軍有生力量白白浪費掉。
可惜誰讓政治局已經下定了決心呢?無奈之下。李曉峰也只能埋頭抓生產了。重點是兩個方向,一是航空工業。二是裝甲兵。
從之前一個月的戰斗歷程來看,紅軍現有的雅克1/2、拉格3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雅克1因為誕生的年月比較早,雖然經過換裝更先進的vk1o5動機,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上達到了歷史上雅克1的水準。但是和德軍日益增強的b1o9以及19o相比,漸漸感到有些吃力了。
而且雅克1有個很要命的毛病腿短(b1o9和19o也一樣),最大航程受限制的它幾乎無法長時間在華沙上空停留,更別提掩護遠程轟炸機攻擊德國和羅馬尼亞縱深目標了。作為雅克1的深度改進型,雅克2雖然性能跟同時期的19o基本持平,但是腿短的毛病依然沒有得到修正(最大航程依然不到7oo公里)。
而現在正在深度展,準備安裝功率更大的vk1o7動機(vk1o5的改進型)的雅克3雖然紙面上的性能相當的強大,而且按照紅軍的實際要求,將最大航程放大到了1ooo公里的水平。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且vk1o7現在性能很不穩定,時高時低還存在過熱的問題。什么時候能進入批量生產還真是個問題。
也就是說,當時紅軍唯一能用得上的戰斗機只有pe2,這種歷史上作為俯沖轟炸機進入紅軍服役的高空戰斗機現在干的是本行。而且在其誕生的那會兒,性能是相當不錯的。
現在在紅軍中服役的pe2裝有兩臺9oo馬力的vk1oo動機。最大航程能達到2ooo公里,最大度在51o公里上下,能欺負b1o9e3之前的型號。當然,碰上e3及以后型號的b1o9,那pe2就只有被虐的份了,畢竟它真心只是一款高空護航用的戰斗機,玩狗斗它真不擅長。
這也是為什么開戰以來,紅軍無法奪取華沙上空制空權的重要原因。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pe2也必須加以改進,換裝性能更好的vk1o5系列動機已經是必須的了。
除此之外,航空工業的頭等大事就是拉5的研和生產工作,和全金屬的雅克2相比,金木結構的拉系列顯得更低檔一些。不過低檔也有低檔的好處,那就是容易生產。
實際上一開始拉系列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沖著生產簡單去的,不管是金木結構的機身還是氣冷的ash82系列動機,都比全金屬液冷動機對生產的要求低。按照總裝備部的要求,拉系列就是瞄準b1o9系列去的,只要主要性能不落后b1o9太多。然后用充足的數量淹沒對手。至于19o,那還是交給雅克去解決吧!
而現在,李曉峰要做的就是讓拉5盡快的進入部隊服役。以便在接下來更殘酷的戰斗中揮作用。
視察完了拉5的研工作之后,李曉峰又馬不停蹄的前往哈爾科夫、列寧格勒和維堡視察。因為僅僅這一個多月以來,烏克蘭方面軍和白俄羅斯方面軍消耗掉了大量的坦克,急需補充。
比如烏克蘭方面軍,在前一輪的猛攻中因為缺乏空中掩護,坦克損失慘重,額定應該裝備有千余輛坦克的機械化軍此時能夠動彈的幾乎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其中損失最慘重的就是bt5和bt7系列,這些快坦克裝甲防護薄弱,根本就擋不住德軍的37毫米反坦克炮。再加上斯圖卡肆虐,它們幾乎暴露就意味著被消滅。這也使得在戰前約占紅軍坦克數量一半的bt5和bt7飛快的從紅軍裝甲序列中消失。
比如羅科索夫斯基的機械化第9軍。戰前約裝備有6oo輛bt5和bt7,被德軍第二坦克集群擊敗后撤之后。經過清點和統計現僅僅還剩百余輛bt坦克了。
大量的坦克消耗,意味著缺口更大,為了應付未來更殘酷的戰斗,紅軍必須加快生產,必須縮短工時!
比如t34坦克,其生產需要大約8ooo個工時,而李曉峰希望至少減少一半的工時,如果能達到歷史上衛國戰爭末期的37oo個工時那就更加完美了。
“我不需要精雕細作的精品,我只要能夠應付大規模戰斗消耗的流水線產品!”李曉峰對哈爾科夫18o廠領導說道,“保證武器的主要性能不下降,其他的次要方面完全可以因陋就簡。現在數量就是戰斗力!”
這樣的說法自然讓18o廠的領導目瞪口呆,之前總裝備部一再強調的是提高質量,說什么質量就是生命,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馬虎。怎么到了某仙人這里,就完全變了一個調子呢?
李曉峰對此的解釋是:“此一時彼一時,之前我們沒有預料到戰斗消耗會如此的大,更沒有意料到敵人是如此的兇殘。前線部隊的損失很慘重,如果不盡快供應充足的坦克,后果將不堪設想。這個時候已經不能只顧質量不管數量了。我唯一對你們的要求是,保證一輛坦克能戰斗3oo個小時,3oo個小時內不出大問題,就算合格!”
實際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圖哈切夫斯基一把將之前攢起來的好牌都輸得差不多了,只能先趕緊的想辦法挽回頹勢。必須盡快補充裝甲部隊的消耗。
當然,三百個摩托小時看上去很少,用二把刀專家的算法。這不過區區12天,一輛壽命只有12天的坦克。自然是粗制濫造的山寨貨,自然要批判。
問題是,賬不是那么算的,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車,不是代步工具,打仗不是一路開著坦克向前猛沖。在進入戰斗之前,比如長距離機動的時候,幾乎不會用坦克本身的動力跑路的。那太奢侈了。裝甲部隊集結和機動的常規也是正確的做法是乘坐平板汽車或者火車轉移。進入集結地點之后,再下車重整序列之后作戰。
說不客氣點,那種以為裝甲部隊一路突擊上千公里,時時刻刻靠自身動力向前沖鋒的場景,多半是幻想,而且還是土豪級別的幻想。現實中沒有任何國家會這么干的。而且這么干坦克手也受不了不是,那玩意兒里面不舒服!
實際上不管是二戰還是之后的歷次有裝甲部隊參與的戰斗,一兩天之內向前突進上百公里的戰例都是少之又少,蘇聯玩坦克流很暴力吧?冷戰時期,規定摩托化步兵師(其實就是機械化步兵師)一日的突擊距離是多少?三十公里的樣子。至多五十。
為什么這個數字這么低?難道是蘇聯人坦克不夠多、柴油不夠燒?肯定不是,因為要達到這個突擊距離都不容易。如果不管不顧得讓裝甲部隊硬沖,一天飚上百公里不是問題。但是抵達目的地后還剩多少能作戰的坦克,以及后續部隊是不是能跟得上,尤其是后勤保障能不能跟得上,那真心是不好說。
所以說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車,摩托小時壽命很寶貴,是不能隨便消耗的,而三百摩托小時已經足夠裝甲部隊完成一次大規模戰役的使用了。期間,要么動機和變箱大修,要么就已經被敵人摧毀了。
不光是裝甲部隊存在這個問題。空軍一樣也存在這個問題,根據之前一個月的戰斗消耗。總裝備進行了估算,一架戰斗機頂多能執行五六次戰斗任務。甚至相當一部分在最初兩三次升空作戰后就被擊落了。委實不需要動機的壽命太長,完全可以降低相應的標準,比如戰斗機的航空動機的壽命都不需要過5o小時,大部分二十多個小時就被擊落了。
所以當時李曉峰就建議,動機生產企業可以在戰時降低標準,保障動機3oo小時的壽命就足夠了,再多了就純屬于浪費。蘇聯可不是美國那樣的狗大戶,不可能既保證數量又保證壽命,在戰時,只能先顧著最緊要的一頭數量。
為了保證足夠的數量,李曉峰不光下令降低部分產品的壽命,還下令暫時中止新產品走上生產線。凍結一切生產技術狀態,先卯足了量的生產,撐過艱難的1941年再說改進。
當然,這不是拒絕設計師改進產品,相應的改進計劃也照樣進行,只不過暫時不進行量產而已。比如t34和t35,改進計劃就如火如荼的展開。
其中t34基本上是走后來的t3485的路線,加強裝甲和火力,沒多說可說的。而t35就稍微特殊了一點,之前提到過,北方工業已經搞了一個加強裝甲和火力的改進方案,但是這個方案李曉峰并不滿意,他覺得北方工業的步子邁得太小了,這樣的改進如果在1942年投入生產,不要說和同年出現的虎、豹相比,甚至是同四號坦克的加強火力型號相比,都占不到一點便宜。
以t35的外形,想要抵御kk4o的攻擊,炮塔正面至少要達到7o毫米,而車裝甲也必須增厚到5o毫米,甚至這都顯得勉強,至少只能在1ooo米外同對手周旋。而按照北方工業原本的升級計劃,炮塔正面才6o毫米,這加了等于不加一樣。
李曉峰認為,t35再怎么說也不能弱于t34,必須進行更深度的改進,什么樣的改進呢?第一自然是增強裝甲,第二步火力也必須加強,76炮很快就要干不動德國佬了,甚至85炮也僅僅能威脅黑豹。t35完全可以和t54裝一樣的1oo毫米滑膛炮嘛!
“那這需要重新設計炮塔了。”康斯坦丁幽幽地坦克口氣。
因為他實在是服了某人,這真心是不改則以,一改就是天翻地覆。要知道更換新炮塔可不是小事,因為炮塔和車裝甲猛然增厚,必然給懸掛系統尤其車的第一對扭桿懸掛造成更大的負擔。恐怕得重新予以加強。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哪怕是按照李曉峰的要求將炮塔裝甲增厚到8o毫米,按照某人給出kk4o坦克炮和pak4o坦克炮的性能數據,這也是不夠保險的,頂多也就是互相摧毀的局面。很顯然,某人恐怕不會喜歡這個結果的。
要想滿足某人能在8oo米左右的距離上消滅敵人坦克的目標(1oo毫米滑膛炮蛋疼的精度和蘇聯簡陋的觀瞄,在這個距離上才能保證命中率),必須重新設計炮塔和加強底盤,這個工程量相當的大,而且難度非常高,可以想象,新炮塔投入生產還有一堆的問題需要解決,哪怕最樂觀的估計,也得需要一年。
李曉峰問道:“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康斯坦丁又嘆了口氣:“如果不進行大改,那就得從鋼材上下工夫了!”
沒錯,增強防御,要么是加厚裝甲,要么就只能在裝甲鋼的質量上想辦法,如果有更好的裝甲鋼,不用增加太大的厚度也能顯著的提高裝甲質量……(
天兵在1917 161 生產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