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138 調整
不得不佩服擦腳布們的作死精神,那真心是一直在作死很難被超越。對于波蘭人的作死精神,李曉峰只能說NOZUONODIE,愿意作死你們就去作吧!
不過為了防止作死的波蘭人連累蘇聯一起倒霉,從1939年10月開始,由總政治部牽頭,開始了對明斯克軍區的整風運動。之前在斯大林倒臺時,該軍區從司令到政委一直到參謀長整個班子幾乎全部波及進去了,可以說整個班子面臨全面的換血。
為了穩定人心,也為了盡快地恢復明斯克軍區部隊的戰斗力,也只能快刀斬亂麻了。10月15日,沙波什尼科夫調任明斯克軍區司令,布爾加寧任政委,開始全方位的調整軍區的人力結構。一大批參與了斯大林謀反的軍官被調離崗位,僅僅軍一級的領導就倒下了十幾個。
這一番調整之后,明斯克軍區確實有些混亂,軍官們顯得人心惶惶,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誰讓斯大林搞出來的這個事兒太大了呢?
當然,也不是所有斯大林集團的軍官都被調走了,也有一部分留了下來,比如巴格拉米揚,比如格列奇科。這兩位當年的官職雖然不算高,但也能算是斯大林集團在軍隊的中的中堅力量。按照斯大林當年搞大清洗的∴♂長∴♂風∴♂文∴♂學,w↘ww.c≮fwx.n¢et路數,這兩位絕對是活不下來的。
好在這不是大清洗,對于他們這種“陷”得不太深的軍官,還是以挽救為上。當然。要說仕途完全沒有影響。那也是不可能的。之前已經成為正師職或者副軍級領導的他們,被降級留用了。分別成為了師參謀長或者副師長。
當然,軍官的調整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軍種的調整,早就看第一騎集不順眼的圖哈切夫斯基這回可不會客氣,幾乎將紅軍的騎兵一刀給切沒了,三巨頭時代的十三個騎兵師僅僅留下了三個(第一、第二和第四騎兵師)其余的一律解散,改造為摩托化或者機械化部隊。至于那些馬兒。炮兵還是用得上的。
作為僅存的第一騎兵軍軍長,朱可夫對這樣公然打壓第一騎集和伏羅希洛夫布瓊尼嫡系的做法是萬分不滿,暴脾氣的他傻乎乎地給軍委寫了一封信,表示了強烈地譴責。
不得不說,有時候朱可夫是不識時務的,后臺大老板斯大林、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都倒臺了,第一騎集就是后娘養的孩子,別說打壓,打死都正常。更何況圖哈切夫斯基的理由還十分充分:在未來戰爭中騎兵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
這個結論是軍委普遍認可的,朱可夫一個區區中將小軍長干逆時代潮流而動。這不是找虐嗎?所以圖哈切夫斯基分分鐘就教他該怎么做人了,撤銷了他第一騎兵軍軍長的職務。讓他立刻前往剛剛成立的紅軍軍政大學學習。
這個紅軍軍政大學是干什么的?別以為是培養政工干部的機構,這個大學其實是個改造機構,相當于勞動教育。其教育的對象就是犯了錯誤的紅軍指揮員,這是李曉峰專門建議成立的對斯大林集團的軍事成員進行再教育的機構。
不客氣地說,進這所大學學習的都是斯大林系統的人,屬于用來專門安置那些錯誤不是特別大但暫時不適合留在領導崗位的指揮員的機構。
所以去紅軍軍政大學的干部,一般都不叫進修,而叫學習,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實這還是圖哈切夫斯基高抬貴手了,原本按照他的意思是準備殺雞儆猴的,正等著有斯大林系統的出頭鳥竄出來好收拾那么一兩個。還是李曉峰給朱可夫說了情,這才給未來的元帥大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好在朱可夫也不是真的傻,很快他就明白胳膊是擰不過大腿的,第一騎集已經完了,再也不會有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為他們撐腰,他們再也沒有狂的資本,只能夾起尾巴做人。
在紅軍軍政大學,朱可夫倒是不孤單,老上級鐵木辛哥也在這脫產學習,老哥倆見面之后是別有一番唏噓。當然,他們算是走運的,有些人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比如說庫利克,這位曾經的察里津炮王被認為是斯大林反黨集團的核心成員,直接參與了刺殺列寧的陰謀,經過秘密審判,被判處死刑。
說實話,在1939年的末尾,不光是明斯克軍區發生了大動蕩,同樣發生動蕩的還有中央軍委。斯大林的慘敗也導致了軍委的權力結構重組。伏龍芝依然是軍委主席,斯維爾德洛夫是副主席,原本按照托洛茨基的想法,作為國防人民委員的圖哈切夫斯基也得是副主席。不過這個提議遭到了小斯的強烈抵制,最后不了了之。
根據這一輪調整,中央軍委的成員被從法律上確定了下來:軍委主席、副主席,國防人民委員及副委員,以及四總部的正副領導和總參謀部下屬的三個作戰部部長。
說實話,結果出來的時候,老托真心是無語了,原本他是想盡量多往軍委塞人的,以為除了圖哈切夫斯基和他之外,怎么地也得再多占一兩個名額。結果呢?確實多占了兩個名額,總裝備部副部長哈列普斯基和陸軍作戰部長亞基爾當選了軍委委員。可是最關鍵的,他本人被一腳踢出了軍委。
作為人民委員會主席和黨的總書記,托洛茨基在軍隊中沒有其他職務,自然的出局了,僅僅獲得了一個軍委候補委員的蛋疼資格,同樣獲得這一資格的還有蘇維埃主席魯祖塔克以及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候補委員僅僅只有發言資格,但是沒有表決權利)。反正托洛茨基覺得自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過誰讓這是集體的決議,他想反對都不行!
按照軍委的新章程。軍委每個月將至少召開三次全體會議。由軍委主席主持。討論紅軍的最機要事務。不過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也可以增開臨時會議。會議上通過的決議即作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令,通過國防人民委員令和總參謀部訓令的形式發表執行。
其中,紅軍總參謀部是國防人民委員會首席代表,除了管轄紅軍的作戰、訓練以及教育部門之外,還將負責紅軍的戰略和作戰計劃的具體策劃工作。
為了更好的統籌、動員以及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紅軍的軍區重新進行了統一劃分,將原本的16個軍區和兩個方面軍(波羅的海方面軍和遠東紅旗方面軍)替換為五個大軍區。這個五個大軍區分別是:莫斯科中央軍區、克里米亞高加索軍區、中亞軍區、遠東軍區和西伯利亞軍區。
這一改革重新梳理了紅軍的指揮體系。指揮體系調整為:軍委大軍區方面軍集團軍軍。其中原本的16個軍區直接轉化為16個方面軍。比如前面提到的沙波什尼科夫,上任之初還是明斯克軍區司令,改革之后就是白俄羅斯方面軍司令員。
這一調整意味著紅軍從和平狀態向戰爭狀態的轉變,其中新的大軍區更像是某個戰略方向的司令部,擁有統一指揮軍區內部一切兵種的權力,避免海陸空三軍之間的扯皮倒灶的破事,意味著紅軍向合成化部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當然,這種改造中也不光是好消息,壞消息也有一堆。首當其沖的就是裝備問題。哪怕經過李曉峰的努力,蘇聯的工業化進程比歷史上快。工業能力也比歷史上強,大量的新式武器裝備也提前進入紅軍服役。但是必須要看到蘇聯的工業基礎還是薄弱的。爆發式的快增產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是裝備的質量相當的不穩定,技術力量雄厚的老廠生產出的產品跟1929年之后新建的新廠生產出的產品截然不同。相當一部分新廠工人和技師技術水平差,經驗又不足。比如車里雅賓斯克的坦克裝甲車輛生產廠生產的B2柴油機及變速箱,壽命普遍只有哈爾科夫那邊的三分之二。
更可怕的是可靠性真的毫無保證,比如烏克蘭方面軍機械化步兵19師反映,變速箱平均無故障周期只有區區十個小時。在1939年組織的一次野外拉練中,剛剛跑了三十公里,該師一半的坦克不是趴窩就是拋錨。剩下的那一半也是走走停停,五十公里之后,又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因為發動機過熱或者變速箱滑油耗盡停了下來。整個一百公里拉練下來,僅僅只有六分之一的T34堅持到了最后。
請注意,這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根據烏博列維奇走訪部隊的統計結構,全軍已經服役的2000輛T34中,完好率僅僅有35。絕大部分T34都飽受變速箱故障困擾,坦克兵們只能用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湊合著用。
當時烏博列維奇很無奈地向軍委承認:“T34坦克的性能是先進的,但是因為過于先進,而我們的工業能力有限,導致了一系列的麻煩。其中變速箱的問題最為嚴重(哈爾科夫和列寧格勒產的變速箱其實也相當的湊合,可靠性和壽命不咋地,只不過車里雅賓斯克的更糟糕而已)。從技術部門的反饋看,徹底解決變速箱的問題,需要時間,恐怕一到兩年之內都不會有大的改觀。總裝備部經過充分地研究和討論,在現階段唯一能給出的建議是:給每輛T34配兩套變速箱……”
這個解決問題的辦法確實是有夠蛋疼的,不過這也不能怪烏博列維奇不是,工業水平擺在這里,他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變速箱的問題,比如北方工業生產的T54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可靠性和壽命雖然沒辦法跟歐美的同檔次產品相比,但是比蘇聯還是強了一個層次的。而且北方工業為了這次世界大戰做了充分地準備,花費巨大的財力培養出了大批優秀工人技師。而且生產線的生產能力也足夠強大。完全可以提供給紅軍更好的產品。
那總裝備部為什么沒有大規模采購呢?原因很簡單。一個是面子問題,畢竟北方工業是芬蘭的企業,堂堂大蘇聯連撮爾小國都趕不上,這也太丟人了。其次,烏博列維奇還是想給國內更多的機會,機械加工這個坎必須得邁過去,誠然北方工業現在能提供更好的產品,但總不能讓蘇聯完全都用北方工業的產品吧?受制于人是什么后果。烏博列維奇太清楚了。
所以,他寧愿現在痛苦一點,付出更多的經濟代價,也要拉升國內機械加工的水平,從長遠來看,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應該說烏博列維奇還是很有遠見的,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因為他給了國內機會,咬牙撐過了這個陣痛期,才讓蘇聯的機械加工水平有了質的提高。
這還僅僅是裝備這一項的問題。和裝備上的問題相比,更嚴重的是蘇聯糟糕的人口素質問題。雖然從建國開始。在列寧和托洛茨基的堅持下,開展全民教育和掃盲工作。但是時間畢竟還是太短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想要徹底扭轉這一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整體而言,紅軍戰士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再加上種種俄國式的陋習,比如說酗酒,再加上戰斗種族的暴脾氣。反正紅軍戰士們跟德國鬼子相比,顯得很糙。尤其是為了備戰,從1938年開始紅軍進行了一輪大規模擴充,從100個師的規模滾雪球一樣擴充到了300個師,這種爆發式的擴充,雖然數量很客觀,但戰斗力真心是沒辦法說。
根據特里安達菲洛夫的觀察:“新擴充的部隊幾乎沒有多少戰斗力可言,絕大部分戰士僅僅接受了三個月的最基本軍事訓練,僅僅會走正步會打槍……至于基層指揮人員,因為快速擴充,其素質也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排長和連長都是剛剛從軍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們只具備有限的軍事素養,而且沒有多少戰斗經驗……至于中層指揮人員,他們的經驗沒有問題,絕大多數都是經歷過國內革命戰爭的老兵,他們不懼怕打仗,甚至對未來的戰斗充滿了期待。但他們也不是盡善盡美,他們對于戰爭的理解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革命戰爭的層次,缺乏對新技術條件下戰爭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并且相當一部分中層指揮員存在文化素質低、工作方式簡單粗暴的問題……”
按照特里安達菲洛夫的說法,必須對這些問題立刻采取措施,不管是采取突擊培訓還是以戰斗學習戰爭的方式,都必須馬上開展行動!
不光是裝備和人存在問題,蘇聯對于戰爭的準備其實也是存在問題的,通過近四個五年計劃,蘇聯在煤炭、鋼鐵、石油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沙俄留下的短板太多了。
經過四個五年計劃,蘇聯在很多領域數量上確實非常可觀,但是精細化的程度不足。比如說石油工業,蘇聯的勘探開采和加工水平跟世界先進水平相去甚遠。比如說汽油,蘇聯的汽油雜質多辛烷值低,導致蘇聯的汽車和飛機發動機壽命低、出力小和能耗大。這也是為什么蘇聯從國外引進的先進發動機國產化之后性能普遍要低于原版的原因之一。
不光是汽油,對航空工業至關重要的鋁土礦上蘇聯也很跛腿,最初蘇聯幾乎沒有大型鋁土礦,航空鋁材大部分都要進口。后來好容易通過勘探找到了大型鋁土礦,但立刻又面臨一個蛋疼的問題,電力不夠用。
第聶伯河水電站其實就是為了煉鋁和煉鋼準備的,但是它建成得太晚了,1939年才建成。也就是說1939年之前蘇聯的煉鋁工業處于半跛腿狀態。二戰中蘇聯為啥有那么多“木頭”飛機?真以為是木頭加工容易以及蘇聯木頭多的原因?主要是烏克蘭淪陷了,鋁土礦和水電站都沒了,煉不了多少鋁,只能拿木頭湊合!
此時的情況也差不多,截止到1939年,李曉峰一直通過美國渠道大量的進口航空鋁材,這才將將滿足了紅色空軍日益膨脹的需求。而在德國占領西波蘭,蘇聯宣布中立之后,美國突然打著維護世界和平限制軍備競賽的無恥借口宣布控制航空硬鋁的出口規模。
更氣人的是,美國人將航空硬鋁當成了限制出口物資,卻管都不管石油出口的問題,讓石油缺乏的日本隨便進口美國原油,讓日本的戰爭機器可以充分地運轉。
美國人的無恥行徑給蘇聯造成了極大的麻煩,也就是第聶伯河水電站建成了,才沒有讓蘇聯的航空制造業立刻無米下鍋。不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托洛茨基也顯示出了極大的魄力:“從1940年開始,兩年內,我們要建成至少三座大型煉鋁廠,徹底地解決航空鋁材的缺乏問題……配套的電廠完全可以搞大一點,我國的煤炭和石油資源豐富,不必完全依賴水電煉鋁!這項投資我認為優先級必須最高。專款專用用最快的速度辦好這件事!”(
天兵在1917 138 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