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558 包圍
阻擊部隊打得十分艱難,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但是從后來解密的相關資料看,烏博列維奇當時并不是沒有預備隊的,在收攏了白俄羅斯方面軍的潰兵之后,他手頭其實還有七到八個團的預備隊。
那么烏博列維奇為什么不將預備隊派上去呢?說實話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烏博列維奇的做法,尤其是波羅的海方面軍和東普魯士人民解放軍的官兵,他們就非常不理解明明有預備隊,為什么還要眼睜睜的看著戰友咬牙硬撐。
烏博列維奇瘋了嗎?肯定不可能,像他這樣的軍事家不可能突然腦殘,可以說他在戰場上下達的每一個命令以及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有深意的。
比如始終不是用預備隊,原因就非常簡單,烏博列維奇認為還不是使用預備隊的時候,為什么呢?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是阻擊部隊雖然打得十分艱難,但沒有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也就是說他們還能夠支撐,既然能夠撐得住,那么就沒必要涌上預備隊;
第二原因是預備隊其實并不是那么可靠,剛才也說過了,烏博列維奇剩下的預備隊都是之前僥幸余生的白俄羅斯方面軍,他們大部分都是被波羅的海方面軍和東普魯士人民解放軍從戰場上營救以及解放出來的殘兵敗將,講心里話驚魂未定而且戰斗力有限。
這么說吧,這批人中,除了之前搶在協約隊包圍之前逃出戰場的部隊還有一定的戰斗力。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從協約國的戰俘營解放的士兵。可以想象。這批人的士氣有多低?而且是不是真的可靠都相當的難說。有鑒于此。烏博列維奇不讓他們馬上投入戰斗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光是士氣上的問題,還必須看到白俄羅斯方面軍跟波羅的海方面軍以及東普魯士人民解放軍的戰斗模式是有本質區別的。雙方的戰斗方式完全不一樣,勉強讓兩只風格迥異的部隊和在一起混搭,難免會出問題。說不定這批預備隊被送上前線之后,反而會幫倒忙。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為關鍵的原因。那就是烏博列維奇又一次察覺到了戰場的事態發生了改變,而這種改變很可能從根本上影響這次大會戰的結果。
從福煦的一部分主力脫離華沙,猛攻烏博列維奇的阻擊部隊開始。戰場上的協約國的軍隊實際上就被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完全包圍的塞伯特,雖然美國佬打得很頑強,但是客觀上說那不過是垂死掙扎,最大的意義也就是拖延一點兒時間而已。
而第二個部分就是狂攻烏博列維奇阻援部隊的那部分協約隊,這些部隊大概在7個師上下,而最后一部分就是在華沙被圖哈切夫斯基黏住的那三個師。
也就是說敵人的兵力實際上已經被分散了,隨著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主力即將趕到戰場,他們完全有可能再一次對敵人進行分割包圍!
如果能消滅掉塞伯特以及停留在華沙的那合計六個師的敵軍,等于是就吃掉了福煦一半的軍隊。接下來戰場上的形勢將完全倒向紅軍這邊。而想要吃掉這六個師。就必須讓敵人保持當前的事態。一旦福煦發現情況不對,發現他完全沒可能擊穿波羅的海方面軍和東普魯士人民解放軍的防線營救出塞伯特。那么這個老頭很有可能再次掉頭,一旦這七個師同華沙的那三個師再次匯合,那以紅軍的戰斗力就啃不動了。
所以烏博列維奇決定給福煦一點點希望,一點點的收縮防線,吊住老頭的胃口,將他的目光牢牢地吸引在塞伯特這邊,為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趕赴戰場爭取時間和空間。
不得不說,烏博列維奇這么做很冒險,等于是在刀尖上跳舞,不過他有充足的信心,當時他給軍委的電報中是這么說的:“我相信我的士兵能做到這一點,我完全相信他們有這樣的能力,帝國主義干涉軍絕不可能擊破我的防線!”
事實證明烏博列維奇說對了,再次狂攻了一天一夜之后,協約國的軍隊終于失去了銳氣,而且他們在兵力上的優勢本來就不太明顯,不惜生命的狂攻能堅持這么久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
這幾天的狂攻對協約國的干涉軍來說,消耗是相當的大,被犧牲掉的不只是大量的生命,武器、彈藥的消耗也是極其驚人的。尤其是后者,在后勤線路被切斷的情況下,福煦的部隊子彈和炮彈是用一顆少一顆,連續的狂攻之后,他們再也不能毫無顧忌的敞開了使用機槍和大炮。
而沒有了火力上的優勢,阻擊部隊的壓力自然的小了許多。所以雖然福煦依然在命令部隊進攻,但始終無法動搖紅軍和解放軍那條看上去搖搖欲墜的防線。
而且,很快福煦就沒心思繼續狂攻了,因為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的主力終于趕到了戰場。來得最快的是米羅諾夫的第二騎兵軍。
這支騎兵部隊之前還在基輔方向休整和補充,但是接到伏龍芝的命令之后,一路策馬揚鞭愣是后發先至。雖然第二騎兵軍兵力有限(擁有兩個騎兵師和一個裝甲汽車旅,總兵力約兩萬人)。但是他們卻成為了戰場上改變全局的關鍵性力量。
抵達華沙附近之后,米羅諾夫并沒有直接去支援華沙城內的圖哈切夫斯基。米羅諾夫很清楚,他的騎兵和裝甲汽車部隊并不適合巷戰,去華沙反而會白白浪費戰機。
米羅諾夫認為應該充分揚長避短,將最寶貴的力量全都用在刀刃上!所以奔赴華沙之后,他的部隊直接繞過了華沙城區。直接朝著福煦的屁股狠狠地捅了過去。
沒錯。米羅諾夫選擇了主動進攻。他的騎兵狠狠地在福煦背后踹了一腳,將福煦和華沙之間的聯系完全切斷了。
不得不說,米羅諾夫做出了最勇敢也是最正確的選擇,他突然插入戰場不光
天兵在1917 558 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