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嘯大明 第一七五章 南明的行動(下)
第一七五章南明的行動(下)
第一七五章南明的行動(下)
商毅判斷的一點也沒錯,永歷、紹武兩個朝廷都是一盤散沙,一干大臣們都是說大話,耍嘴皮行,干起實事來,就無一是處了。紹武朝廷雖然想發兵來救尚可喜,但軍權都鄭成功手上,另外就是金聲桓手里還有一萬多人,鄭成功死活不肯出兵,朱聿鐭也拿他沒辦法。就金聲桓手里的那點人,還不夠商毅塞牙縫的。
而永歷朝廷到是有些兵馬,但名議上何騰蛟總管軍權,底下的眾將卻是各立山頭,派糸林立,打不打仗,出不出兵就看今天心情好不好,可惜一聽說是和商家軍作戰,心情立刻就都郁悶起來了,何騰蛟根本調動不了手下的那幫丘八們。
另外說實話,何騰蛟心里也怕可商家軍動手,因此向永歷朝廷上了一疏,建議朝廷不如來個坐山觀虎斗,讓商毅和尚可喜拼個兩敗俱傷,然后自己再坐收漁人之利。
結果尚可喜十分杯具的發現,原來那些信暫旦旦,拍著胸脯向自己打包票的人,都是靠不住的,最后還是耍自己老哥一個,早知是這樣,自己也就不該出這個頭啊,又是何苦來的呢?
尚可喜當然清楚,和是商家軍動手,只會是自己一敗俱傷,打肯定是打不過,守估計也守不住,現在大慨也只剩跑路這一條路可行了。
就在這時,長子尚之信給尚可喜出了一個主意,為什么不和商毅談判呢?談不談得成且不說,起碼可以試一試啊。如杲實在談不成,再跑路也不遲啊。
果然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其實尚可喜也是當局者迷,還是站在清廷的角變思考,并沒有反正的覺悟,只想著商毅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而且又有清廷的密令,因此只想著打,卻沒想到自己現在是南明的人了,當然還是可以談的,自己和商毅本來也沒有怨仇,為什么一定要聽清廷的呢?看看商毅有什么條件,如果他要朱以海,那就把朱以海給他,又不是什么寶貝,少了朱以海,自巳還可以省點糧食,或者每年向他進貢十幾萬兩白銀也行,只要是愿意坐下來談就行。
想通了這一點之后,尚可喜的腦筋也立刻活動了起來,立刻想到了,商家軍雖然進駐了廣東境內,但一直都停留在邊境地區,并沒有深入,也沒有向自己發動進攻,看樣子商家軍好像也有和談的意思,這么說來和談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于是尚可喜立刻命人趕到商家軍的大營里,表達了和談的意向。
其實商毅也根本沒想滅掉尚可喜,只是想嚇唬嚇唬他,讓他以后老實在廣州待著,別瞎鬧騰了,畢竟現在尚可喜屬于永安朝廷的一份子,真把尚可喜給滅了,永歷、紹武兩個朝廷也不好想,說不定還真的會聯起手來對付自己。而且把尚可喜滅了之后,那么朱以海怎么辦,真的把他帶回南京去供起來嗎?
商毅想來想去,還是覺待不滅尚可喜,要比滅了他好。因此人馬雖然進入廣東境內,但并沒有向尚可喜發動進攻,其實就是給尚可喜一個暗示,就算尚可喜不派人來講和,商毅也想動用在廣州的情報網絡,向尚可喜傳達這個信息。總算尚可喜也還算機靈,派人來講和了,這也正是商毅所希望的。
其實商毅的條件并不苛刻,根本不用尚可喜進貢什么,朱以海等人也一個不要,因此尚可喜也松了一口氣,原來商毅是個很好說話的人啊,只有這樣的要求,實在是太簡單了,自己干嘛老是要和他過不去呢?清廷真是害死人了。
幾天之后,尚可喜將張煌言、張名振、朱大典、張國維、熊汝霖等人從獄里放出來,并且再三向他們道歉賠罪。同時又以朱以海的名議下詔,也是通告整個南方,永安朝廷并不存在奸邪之徒,尚可喜過去雖是清軍,但業已去清返明,改邪歸正了,因此過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而關押張煌言等人,純屬誤會,內部矛盾,尚可喜己經將他們釋放,并且賠罪,同時也免去尚可喜的太師稱號,但仍保留永寧王的爵位。并且也感謝商毅發兵來調理永安朝廷內部的矛盾。但現自己己經解決了,因此請商毅回師。而最后,永安朝廷也表示承認商毅靖北王的稱號。
而商毅也表示永安朝廷的矛盾己經解決,自己也將立刻撤軍,但又再次提出,請朱以海到南京去繼位。永安朝廷的答復是去南京繼位,關系重大,不能輕易決定,因此派出張煌言、尚之言兩人為使,到南京去和商毅商談俱體的事宜,然后再做決定。
張煌言等人對這樣的結果當然都不滿意,他們希望的是商毅領軍殺進廣州來,把尚可喜滅掉,把朱以海接到南京去。但現在的決定權在商毅手里,他不愿動手,誰也沒有辦法。而且不管怎么樣,這次自己能夠脫離牢獄之災,也確實多虧了商毅出兵。有了這一次教訓,尚可喜大慨也會老實一點。
而對于永安朝廷決定派張煌言、尚之言為使,到南京去和商毅面談,張煌言也覺得還有機會,自己到了南京,可以當面勸說商毅,因此也沒有反對。
其實商毅根本沒打算接皇帝到南京來,官員來才是他需要的,而商毅真正的目地,是想招開一個四方會談,協商制定出一個處理南方各朝廷之間的公約秩序,這樣不僅對南明三朝有一定的約束力,而且自己出兵打那一方,也有條約依據,并不是以下犯上。
現永安朝廷這一邊總算是搞定了,商毅又向紹武、永歷這兩個朝廷再次發去文書,仍然是請他們去南京繼位,如果皇帝去不了,可以派大臣為使,到南京去商談抗清,以及南方各朝廷之間的相關事務。
紹武朝廷的掌權者,首輔蘇觀生在鄭成功的堅持下,也終于同意,畢竟只要是把皇帝篡在自已手里就行了,派幾個大臣去到沒關系,大家一起坐下來談一談也好。現在三個南明朝廷并立,大家都以正統自居,這也是事實,互相之間的關系處理,確實應該有個說法。于是首輔蘇觀生也決定,派一文一武兩人去南京,文臣是顧元鏡,而武將是鄭成功的叔叔鄭鴻逵。
不過在永歷朝廷里,卻多了一些波拆,其實在三個南明朝廷中,永歷朝廷的實力最雄厚,紹武、永安都只有一省之地,而永歷朝廷占有廣西全境,貴州大半,云南的一部份,地盤是紹武、永安兩個朝廷的總和。而兵力也有馬進忠、王進才,郝永忠,曹志建,焦璉、劉承、曹志建、黃朝宣,滇營趙印選、胡一青等十余部,多則過萬,少則數千,總計也不下十萬。只是統帥何騰蛟驅眾無能,指揮不動這些驕兵悍將。
而造成永歷朝廷武將專扈的局面,黨爭也有相當的推動作用。南明三朝中,以永歷朝廷的黨爭最為激烈,一開始有楚黨、吳黨之分,楚黨是內閣大學士瞿式耜為首,成員其主要成員有左都御史袁彭年、禮部侍郎劉湘客、吏科給事中丁時魁、工科左給事中金堡、戶科右給事中蒙正發,號稱“五虎”。并以何騰蛟為外援,而吳黨是以閣臣朱天麟、吏部侍郎吳貞毓、慶國公陳邦傅、司禮監馬吉翔、給事中張孝起、李用楫,王化澄、萬翱、雷德復,程源等人。
在一開始,楚黨的外援何騰蛟掌握重兵,因此楚黨氣勢大盛,但何騰蛟先敗于清軍,再敗于商家軍,威勢大跌,又管不住手下的各路,于是被吳黨有機可趁,紛紛拉隴何騰蛟手下的部將,逐漸挽回了局面,但也助長了丘八的驕悍氣焰。
其中有人是為爭權利,也有人是實實在在想為抗淸大局做一些事情,但因為身在局中,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到政治斗爭中,因此關系錯綜復雜,盤根錯節。但雙方你爭我奪,斗得十分激烈。而商毅的公文,也成為雙方斗爭的一個焦點。
因為楚黨屬于執政黨一方,當然不愿把皇帝交出去,而吳黨是在野黨,本著敵人反對的事我支持,則極力贊同,當然也有一部份人是出于公心,認為把皇帝送到南京去,有利于抗淸大業。但不管怎么說,雙方都是針鋒相對。
不過隨著永安、紹武兩個朝廷都派出官員去了南京,吳黨也趁機發動猛,而楚黨的外援何騰蛟也不給力,聲勢也下降了不少,漸漸有些抗不住吳黨的進攻。好在是可以先派官員去談,因此瞿式耜也決定派出兩名官員去南京,看能談出個什么來。
而為了爭奪這兩個名額,雙方又經過了好一番爭斗,最后楚黨、吳黨各占一個,楚黨派出的是吏科給事中丁時魁,吳黨的人選是吏部侍郎吳貞毓。
就這樣經過了反復拉劇之多,南明三朝的官員終于全部都在南京匯集,在商毅的主持下,招開南京四方會議。而這時的時間己經到了順治四年(1647年)九月,商毅一直等待的琉球局勢,終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為了方便下次訪問,請牢記,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網友:
龍嘯大明 第一七五章 南明的行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