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嘯大明 第一一八章 戰后余波
開完了軍事總結會議之后,第二天商毅立刻就開始針對昨天會議上討論的各種辦法,著手進行準備布置。
首先商毅接受了周少桓的建議,讓土工坊的工匠們在城墻上修筑石臺,以更在清軍攻城時,火炮和火銃還能夠發揮作用。其實周少桓的這個建議也并非什么獨創,在這個時代,就以經有這種上下雙層城墻的結構,不過一般只有國都級的大城,或者是邊境的重要關隘才會有這種結構的城墻。
穆陵關的城墻寬度約有六米多,城垛墻占了半米左右,經過商毅和工匠還有火槍手在現場測試,將石臺的厚度定為八尺,也就是兩米五左右,高為五尺,寬度為兩丈,兩個石臺之間,相距一丈。垛墻高六尺,厚一尺,垛口的寬度為二尺。同時在石臺的另一側,還砌一堵兩尺高的矮墻,供填彈的士兵坐下。
而高臺先用磚石砌邊,然后填上碎石沙土,壓實之后,在上面覆蓋上一層紅磚,再砌上垛墻可矮墻。這樣的做法不僅比全用磚石砌成省料,而且時間也快得多。
因此在未來,淸軍進攻的重點估計還是南城,因此所有的高臺也都修在南城,共有三十個高臺,每個高臺上有六名火槍兵射擊的位置,或者可以放下兩門火炮。
同時商毅還受到高臺的啟發,在城墻邊上又建了十二座箭塔,為木質結構,高達五丈,分為兩層,每座箭塔上可以容納下六到八名弓箭手,并且有翻板可以通到高臺上,但不擠占城墻的位置,就是清軍攻上了城墻,也夠不到箭塔上。
一但高臺和箭塔建成,穆陵關的防守就可以變得立體化起來,防守能力也必然會大大加強。
同時商毅又讓木工坊和鐵匠坊制做城垛口的擋板。這種擋板兩尺寬,四尺多高,主體為木質,在外層蒙上一層鐵皮,下瑞開一個二寸多寬,三寸多高的凹口,可以容火槍射擊。同時又把城垛口朝外的一面鑿出一個小斜坡,一方面是減少云梯倒鉤的著力點,另一方面也讓火銃有了一個向下射擊的斜角。經過測試之后,果然不僅能夠起到很好的防護效果,而且對火槍手射擊的影響也不大。
不過商毅還是不放心,倒底還是給每一個火槍兵加強了防護。因為上一戰中徼獲了大量的鐵甲,經過簡單的修復就可以用了,每個火槍兵都發了一套。火槍兵淘汰下來的鐵甲背心,就全部讓給新兵用。
再加強城內防守的同時,商毅也采納了成進的意見,不僅把城外被清軍填埋之后的壕溝又挖了出來,同時在壕溝之間,又各自壘起了一道土墻,毎道土墻呈梯形,底寬八尺,頂寬六尺,但高度只三尺,可以有效的阻擋車輛前進,但無法為清軍提供遮擋。
規化好了這些工程之后,城中的男女老幼又一次一起動手,開始新一輪修筑穆陵關的防線。
在修筑防線工程的同時,商毅也不忘對士兵進行加緊訓練,各隊戰死的士兵缺口由新兵遞補進來。雖然有不少新兵的基礎素質還達不到商毅的要求,但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依靠老兵來傳幫帶,讓他們在戰斗中成長。
而為了避免再次發生,當清兵攻上城頭之后,士兵們出現混亂的局面。商毅規定,在清兵還在攻城的時候,守垛口的士兵只許守住垛口,不管其他。攻上城頭的淸兵,由后排的士兵來迎戰。并且進行了三次針對這一點的模似訓練,讓士兵們熟悉這種戰法。
火槍兵的缺口,則從少年隊中來選人補充,因為現在青壯年隊的兵源有限,要用到便需要的地方,而弓箭手又需要較強的膂力。只有火槍兵適合少年隊的士兵。畢竟盡管火槍兵都裝配了刺刀,但白刃戰的機會還是比其他兵種要少得多。而且商毅還盡量挑選年紀大一些的少年補充進來,并允許他們在敵軍蹬上城墻之后撤下去,不與敵軍拚刺刀。
按這樣的標準,商毅從少年隊中選出了二百名士兵,讓他們開始進行火槍射擊的訓練。之所以選這么多人,主要是因為穆陵關內以經開始自己打制火銃,隨著火銃數量的增加,也需要更多的新火槍兵。而且在以后的戰斗中,火槍兵也還會陣亡,隨時都可能會補充。
就在清軍撤軍后的第三天,商毅又收到了一個好消息,由孫和鼎設計并監造的新式火銃,以經制造出來,而且一共做出了十二支樣品。
孫和鼎制造的這種火銃也是屬于火繩槍的類型,同樣釆用的是無焊雙層管銃結構,但比魯密銃簡單,但射程和威力卻比鳥銃要大。經過測試之后,這種火銃有效射程可以達到八十到九十步。破甲可在六十步以外,打破三層甲在五十步右左就行了。等測試完畢之后,羅遠斌對這種火銃的性能也是贊不絕口。
而商毅關心的,卻是這種火銃的生產周期,能不能大批量上馬,在短期內盡可能多生產一些。
孫和鼎告訴商毅,還有十二支火銃正在最后的組裝中,估計二三天就能出來,同時鐵工匠里一共制造了十二臺鉆床,毎臺鉆床由十五名婦責任,一次三人推動,曰夜不停的加工趕制管銃,鉆制一跟銃管的時間只要六到七天,加上后期組裝調校,一支火銃所需的時間在十天以內,而且一次可以制出十二支來。
商毅知道,以目前穆陵關的制造水平,能夠達到這一步以經是非常難得了,不可能要求再高了。不過商毅還是再度向孫和鼎提出,雖然是搶工,但也不能降低質量標準,否則寧可慢一點。
―――――――――分割線―――――――――分割線―――――――――
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但很快麻煩就又來了,仍然還是商毅最頭庝的難民問題。
原來清軍在穆陵關下慘敗之后,退回到了沂水縣。盡管倫泰不想聲張,但出城的時候是四千多人,而回來的時候卻只剩下了兩千多人,而且一個個都垂頭喪氣,其中還有不少傷號。任誰也看得出來,清軍是打了一個大敗仗。
很快淸軍在穆陵關下,被商毅商千總帶領的人馬打了一個大敗仗的消息,就在沂水縣周圍附近傳揚開了。現在商毅的名字,在沂水縣,仍致周圍的其他幾個縣,都是赫赫有名的,而百姓們都深恨清軍,好不容易有了這么一個能打敗清軍的官員,也覺得十分解氣,因此還被一些人添油加醋,把穆陵軍怎樣打敗清軍的過程說得繪聲繪色。
于是有一些還沒有遭到清軍洗劫的村子也都開始向穆陵關方向逃竄,訖求避護。因此在穆陵關下,難民也越聚越多。沒幾天的功夫,就又聚隴了一千多人,都在穆陵關外住下。無論商毅怎樣派人勸說,就是不愿意離去。
但現在穆陵關里確實是再也容不下新的居民,就算能夠擠得下人,但糧食也難以維持,因此商毅和關里的眾將只能狠下心腸,拒不開門,同時連施粥也不施。但就是這樣,百姓們仍然不愿走,硬是賴在關外。商毅對此也沒有辦法,只好由他們去了。
就在這時,忽然有人來報,登萊巡撫曾化龍遣派自己的兩名屬官,肖文軍和韓志來到穆陵關,巡察防范清軍的情況。
原來這兩次勝利的消息,商毅都寫成了捷報,讓人送到了登州,告知給了曾化龍。
曾化龍收到商毅的第一份告捷:斬首九級,生擒三人。也十分高興,覺得自己到是沒有看錯人,這個啇毅確實是一個可造就之材,同時也立刻把這份報捷傳到北京的大明朝廷。
但只過了三天,曾化龍就收到商毅的第二份報捷:斬首八百八十五級,計有一名牛錄額真,四名領催,白甲兵二十三名,馬兵六十五名,戰兵七十六名。三十七名俘虜,分別為白甲兵一名,馬兵五名,戰兵十名、輔兵十四名、雜役八名、包衣九名。
曾化龍簡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這份捷報是真的,那么這樣的大捷,朝廷以經二十年沒有過了。而商毅又是曾化龍一手提拔起來的,這樣一來,曾化龍跟著也會有不少榮光。
但就是當年袁崇煥取得的錦寧大捷,上報給朝廷的告捷也不過是斬首五百余級。因此也不由得不讓曾化龍產生懷疑,這會是真的嗎?一個小小的穆陵關才多少人馬,商毅竟然就能夠取得這樣的大捷?會不會是殺良冒功呢?這種做法在明軍之中,也是相當普遍的。
但曾化龍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像,因為按他和商毅接觸來看,商毅并不是那種人。而且商毅的第一份功勞也不算小了,沒有必要再弄出這么一份假報捷來。而且捷報寫得十分詳細,連殺了那些身份清兵,都寫得十分淸楚,如果是假報,就不該寫這么清楚,因為很容易核實清楚。特別是還有三十七名俘虜,如果說死人還可以假冒,那么活人肯定是假冒不了的,一問就可以問出來。
但如杲這是真的,曾化龍怎么也不能相信,因此曾化龍思來想去,終于決定,派自己的兩個親信,肖文軍和韓志到穆陵關來,親眼看一看,審一審俘虜,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龍嘯大明 第一一八章 戰后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