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軍 第三卷壁立山東第一章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
在很多人看來,龍謙突然被任命為新組建的威勝軍右翼統帥,并兼任了沂州、兗州鎮守使,是沾了護駕之功。其實,在這份任命的背后,有一番費盡苦心的折沖樽俎。
&nsp;&nsp;&nsp;&nsp;李鴻章與奕劻在燕京與洋人辦著艱難的交涉,窩在太原狹窄陰濕的行宮里的慈禧也沒有閑著。老太太一方面遙控著燕京的談判進程,一方面痛苦地反思著庚子國難。
&nsp;&nsp;&nsp;&nsp;令慈禧備受打擊的庚子年正在溜走,當前最困擾慈禧的是兩件事,一是如何順利結束與洋人的交涉,讓洋人歸還大清帝國的首都。慈禧比任何時候都渴望回到那個熟悉的環境,皇宮,西苑,以及她更為喜歡的頤和園。另一個問題則是如何應對殘破的局面,變革成為了必然。慈禧多次想到了龍謙提出的革新建議上,不變確實是不行了,財政破產,軍隊被消滅,南方富庶地區都處于半割據狀態,再這樣下去,大清朝搞不好就要亡在自己里了。
&nsp;&nsp;&nsp;&nsp;革新很緊迫,但更緊迫的是燕京正在進行的談判。問題集中在對所謂的“禍首”名單上,“禍首”們自然都是當初的主戰派,準備犧牲誰,卻不是李鴻章和奕劻可以決定的。必須由在太原的慈禧拿總。朝廷第一批拿出的懲辦名單不能讓洋人滿意,于是像擠牙膏一樣再添上一兩個人名,洋人還是不滿意,認為滿清朝廷議和之心不誠。李鴻章只好再和太原朝廷函電交馳一番,聲明若不在這個問題上滿足洋人的胃口,后面關鍵的撤兵問題便無從談起。
&nsp;&nsp;&nsp;&nsp;朝廷很苦惱。但又不得不一次次地讓步。以載漪為首的“禍首”們其實都是慈禧的死忠,代表了滿清最頑固的一股勢力。每拋出一個人,等于削弱一股代表“最傳統”的勢力。皇室是不能動的,將端王推上斷頭臺是一個極端危險的信號,還涉及到皇位的傳承,慈禧明白其中的厲害,所以絕不允許要載漪的命。洋人最痛恨的幾個人中,莊親王載勛“幸福”地死在了自己的王府,軍大臣剛毅莫名其妙地在逃出燕京的路上便亂兵所殺,這等于解決了兩個令慈禧十分為難的難題,人已經死了,洋人自然不再追究,若是載勛活著,也需要慈禧保一保,加上必須保的載漪,難度就大的多。至于趙舒翹、毓賢等主戰漢臣,慈禧已決定拋棄了。
&nsp;&nsp;&nsp;&nsp;他們就像一雙臭襪子,用過了就毫不客氣地被扔掉了。
&nsp;&nsp;&nsp;&nsp;但一網打盡所謂的主戰派對于民心士氣都是極大的損害。慈禧看的很清楚。當洋人的怨氣得到紓解,自己卻要蒙受局面失控的巨大損失。已經掌控朝局四十余年的慈禧決定表出自己的態度,安撫軍心民意,這個突破口,便選定了這場戰爭中最出彩的龍謙。
&nsp;&nsp;&nsp;&nsp;龍謙是主戰的,龍謙的戰績已經哄傳天下。如果朝廷重用龍謙,則清晰無誤地表明了朝廷的態度。
&nsp;&nsp;&nsp;&nsp;任命龍謙一個什么官職呢?龍謙自己莽撞地提出了要一個州府的要求,這個不過分。在龍謙奉命進京后,慈禧與榮祿反復商議了對龍謙的任命,榮祿甚至提出讓龍謙出任順天府尹的意見,那可是文三品的大員!榮祿的意思慈禧是明白的,被蹂躪的很慘的燕京需要一個英雄,讓一個打敗洋人的英雄來出任燕京市長,對安撫因朝廷拋棄臣民倉皇出逃的民氣是有莫大的好處的。一度時間慈禧幾乎默認了這個提議。但隨后傳來龍謙在燕京與洋人比武放對的消息,瓦德西元帥不愿意龍謙參與和談的態度讓慈禧打消了這個念頭。德國人也是要面子的啊,他們不愿意看到一個打敗他們的軍官趾高氣揚地坐在他們面前。
&nsp;&nsp;&nsp;&nsp;“小龍子還是年輕氣盛啊,怎么能以副將之尊與洋人一個少尉打架呢?還將人家揍的滿地亂爬。真是少不更事。”在一次廷對中,慈禧對坐在眾臣前面兩位軍面前說道。
&nsp;&nsp;&nsp;&nsp;雖然是批評,但其中的贊賞掩飾不住。
&nsp;&nsp;&nsp;&nsp;王文韶聽說了慈禧準備大用龍謙,他對此是不贊成的。這位年逾八旬的老臣不能容忍不符合朝廷規矩的“幸進”,官場最講究的是按部就班,特別是文臣,職務的提升有著嚴格的規定。一個海外歸來的年輕人,憑著一點戰功就直接高升京兆尹,那不是亂了規矩嗎?何況此人還當過響馬!
&nsp;&nsp;&nsp;&nsp;“太后明鑒。以龍謙的戰功,授副將已是重賞了,現在又在燕京闖禍,足見其莽撞幼稚。帶兵可以,主鎮一方則不可。”王文韶明確地反對。
&nsp;&nsp;&nsp;&nsp;榮祿瞟一眼王文韶,心說老佛爺看重的可不是龍謙的戰功,更多的是救駕的情分。不過這點不能明說,說出來就是揭朝廷的短,虧你還在中樞待了這么多年。
&nsp;&nsp;&nsp;&nsp;“唔,你的意見那?”慈禧看向榮祿。本次的軍奏對趙舒翹告了假,聽說洋人點了他的名,而太后并未明確表示,老趙便鬧起了情緒。
&nsp;&nsp;&nsp;&nsp;榮祿低著腦袋,“太后,龍謙之功必賞,否則將寒了天下忠臣義士之心。奴才以為,龍謙練兵打仗的本事是好的,不如朝廷另組一軍由其統帶,揚其長,避其短。”
&nsp;&nsp;&nsp;&nsp;“唔,仲華所奏正合吾意。你可擬個折子來看。”其實,慈禧私下已與榮祿商議過了,李鴻章與奕劻聯名的奏折過來,慈禧就與榮祿商議過一次,龍謙與德國人“打架”的消息傳來,慈禧又與榮祿商議過了,今天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
&nsp;&nsp;&nsp;&nsp;這次庚子國難,對國家是一次巨大的災難,對京津一帶,包括京津周圍的百姓,更是慘痛無比的災難。對于趙舒翹、毓賢、徐桐等一批大員,也是致命的打擊。但對于沒有卷入其中的朝官們,未嘗不是一次快速升遷的良。盤點直隸、東北等省與朝中六部九卿中將要空出的位子,是一個極為可觀的數字。朝廷必須盡快完成一次重大的人事調整,以整頓殘破的政治。這段時間,慈禧一直考慮的就是人事布局。
&nsp;&nsp;&nsp;&nsp;不過,在慈禧心中,整頓武備顯然是第一位的,現在朝廷可用的武力無疑就是袁世凱那支部隊了。龍謙驟得大名,論人脈和實力根本無法與經營了十幾年的袁世凱相提并論。龍謙在天津的戰功,很大部分被記在了袁世凱名下,袁世凱竟然獲得了知人善任的美名。畢竟,龍謙的勤王支隊,打的可是武衛右軍的旗號。
&nsp;&nsp;&nsp;&nsp;袁世凱是新一代統帥人選,在朝廷早有知兵的美名。而其在山東的政績也很可觀,特別是對省城濟南的改造擴建,獲得了朝野的贊譽。這是一顆擋不住的政治新星。之前李鴻章曾大力推薦過,后來袁世凱顯然離開了李鴻章,轉投榮祿和奕劻了。沒有奕劻和榮祿的大力推薦,袁世凱也不會登上山東巡撫的寶座。現在,慈禧板著指頭去數,也沒有更合適的人用。李鴻章年邁體弱,將來的直隸總督一職,慈禧已內定由袁世凱出任。
&nsp;&nsp;&nsp;&nsp;京畿武備,無疑將要由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擔綱了。但漢人掌軍,畢竟不那么令慈禧放心。尤其是袁世凱在東南互保的問題上,不那么令慈禧滿意。最高統治者所謂的帝王心術,在天份不高的臣子們看來,總有些神秘莫測的味道。其實撕開表象,不過就是“平衡”二字。現在,龍謙這個半年前還籍籍無名的響馬頭子,一躍成為了慈禧平衡權力的重要籌碼。
&nsp;&nsp;&nsp;&nsp;所以,榮祿次曰拿出來的關于組建威勝軍的折子,立即得到慈禧的批準。鑒于條件所限,威勝軍先組建一翼,就是威勝軍右翼。這支榮祿決定親自抓在里的新式武裝,采用了近似西洋陸軍的編制,一軍轄兩翼,一翼轄兩標,一標轄三營,一營轄四隊,一隊轄三排,一排轄三棚。炮、工、騎、輜參照德國陸軍的編制設立。所以,翼就是后世的旅。這個先設立的右翼,就以龍謙的勤王支隊來組建。翼長一職,就意外地落在了龍謙頭上。
&nsp;&nsp;&nsp;&nsp;如果沒有西沽大捷和千里護駕,慈禧絕不會給剛招安的響馬如此待遇。但更主要的,是龍謙與袁世凱有隙。這才是最關鍵的。培育一支不屬于袁世凱的新軍,符合慈禧的心意。所以,榮祿的建議立即獲得了慈禧的批準。
&nsp;&nsp;&nsp;&nsp;將威勝軍右翼設在哪里,最初的考慮是設在保定。保定這個地方太重要了,必須有一支靠得住的武力駐守。但洋人現在還占著保定,李鴻章那邊談不出結果,保定就回不到朝廷里。第二個地方,榮祿選定了灤州,一樣在洋人的控制下。但山東傳來抱犢崮土匪攻占嶧縣的消息,讓慈禧頓時改了主意,立即決定龍謙帶兵回魯南,任沂州、兗州鎮守使,一面擴編部隊,一面剿滅為害魯南數十年的抱犢崮匪徒。
&nsp;&nsp;&nsp;&nsp;鎮守使是武職,地位在知府之上,但文職還是要任命的,原沂州、兗州知府罷免,委任吳永為兗州知府,吳永的功勞要賞,從知縣直升知府,算是酬功了。另一個知府,則由袁世凱推薦任用。慈禧雖然對袁世凱不滿,但既然準備重用此人,這個面子就得給。不然在朝野看來,袁世凱的面子就丟大了。
&nsp;&nsp;&nsp;&nsp;在燕京的龍謙自然不曉得對于自己任用的背后,還有這么多的彎彎心腸。在他看來,沂州兗州雖然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但好處也是明顯的,至少不用費心去做部隊的思想工作了。
&nsp;&nsp;&nsp;&nsp;所以,龍謙很高興。
&nsp;&nsp;&nsp;&nsp;緊接著吳永的任命也到了。免不得表示祝賀。而吳永也高興,表示一定與龍謙攜合作,將兗州治理好。而李鴻章隨后對龍謙說的一番話,讓龍謙又頭疼起來。
&nsp;&nsp;&nsp;&nsp;李鴻章對龍謙說,朝廷決定推行新政了。太后給我的密旨中,點名要你寫一封如何推行新政的東西。你不是對太后夸海口嗎?你不是不要朝廷一分錢就給朝廷練出一支強軍嗎?現在朝廷給你兩州之地,足夠你展布了。此番你回太原,太后定要問你章程,你好好準備吧。
&nsp;&nsp;&nsp;&nsp;龍謙對李鴻章說,新政的路子,其實中堂早已走過了。不過是辦洋務的翻。卑職才疏學淺,辦政務是不成的,但練兵的信心是有的,但沒錢是練不成兵的,朝廷經此一難,財政定然困難無比。此番回到山東,定要好好揣摩中堂大人辦洋務的精髓,辦教育、興工商,增賦稅。爭取在三五年內,為朝廷練一支強兵出來。
&nsp;&nsp;&nsp;&nsp;李鴻章說,你給老夫關于和談的建議,頗有可觀之處。但說易行難,世上之事,多半如此。魯南地方,地瘠民貧,能夠讓百姓吃飽飯就很不錯了,振興工商,談何容易!
&nsp;&nsp;&nsp;&nsp;龍謙見李鴻章一臉疲態,真心對老頭子說,中堂這些年辦洋務的經驗,足夠小子學習終生了。我到的山東,一定多請示中堂,若是中堂有空,還望中堂多多指點晚輩。
&nsp;&nsp;&nsp;&nsp;李鴻章擺擺,不愿再談下去了。和談之事遙遙無期,已經耗干了他的精力。身體是愈發差了,吐血的次數越來越多,除了幾個最心腹的人,沒有人知道自己已到了燈盡油枯的地步!談了三四個月,只拿出一份包含十二點內容的大綱出來,第一點就是因克林德公使被害,清廷要派親王專程赴德謝罪,并在德國公使遇害處立碑紀念。第二條便是嚴懲禍首,戕害洋人的城鎮五年內停止科舉考試,以示懲戒。其余如駐兵使館,銷毀大沽炮臺,修改通商行船各約,賠償外國人身家財產等,每一樣都將自己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nsp;&nsp;&nsp;&nsp;便是如此,讓洋人認可這份大綱并簽字,已經耗干了自己的氣力。具體到撤軍和賠款,洋人咬的死死的,一點也不松口。而幾次三番增加的懲辦禍首名單,讓李鴻章極為頭疼。這件事辦下來,漢殲之名,怕是跑不掉了。當初的清流首領翁同和便指責過自己是大漢殲,而前段時間盡心輔助自己的辜鴻銘,也因自己的退讓與自己翻了臉。辜鴻銘批評說,為了保全載漪一伙的姓命,竟然肯在這樣的文書上簽字!自己無奈反問:你的意思我是秦檜了?辜鴻銘那個狂生竟然說,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說完竟不辭而別了。
&nsp;&nsp;&nsp;&nsp;“老夫老矣,中國之事,就靠爾輩了。你好好做吧。”
&nsp;&nsp;&nsp;&nsp;龍謙沒想到,這就是這位晚清名臣留給他的最后一句話。(
蒙山軍 第三卷壁立山東第一章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