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末世來 第一一九三節 屋檐
另一條則是兩點直插的高速公路短線。雖然買票時云落應該已經反復說明了云落的目的地,大概不會坐錯線,可一路看到跟海岸線毫無關聯的景致多少還是有些心虛。直至近中午,車在山前盤旋了好幾轉,然后眼前豁然開朗。
地中海,云落終于見到你了。遠眺地中海的激動就不冗述了,那片迷人的藍已經被古往今來太多人稱贊過。左邊的小鎮是kas,從這里開始到xanthos大概就只有半小時車程了。車停之處叫kinik,算是個頗為繁華的小鎮。
準備下車時被司機叫住,一番比劃后明白他說可以載云落到離xanthos更近一點的地方,頓時心生感激。不過車沒開出兩分鐘司機就示意云落到了,原來這么近_面前還剩一個大坡的路程,已經能看到xanthos的斷壁殘垣了。
曾經這里是城市的大門,現在仍然是最先迎接游客的地方hos作為lycia首都,想必還是有相當輝煌的時候,可惜現在繁華早已只剩被遺忘在野草之間的一堆亂石了。希臘羅馬的遺跡最容易流傳下來的有兩種,一是浴室,二是劇場。
hos保存得最完好的遺跡也就是這么個劇院了。第一次見到貨真價實的古劇場,不免激動,后來發現走到哪里都有,就漸漸麻木了。人都是追求新鮮的。呵呵。lycia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其喜歡把石棺做得無比精致然后炫耀般擺在高處。
hos最大的一尊石棺早已被大英博物館搶去,還剩幾座較小的。不過已經很有規模。劇場背后,殘存的墻體將空間分割得整整齊齊。曾經的lycia居民便居住于此,該說房屋密度大呢還是人均面積小呢。
跨過馬路,另一側主要是商業區。東西向的主干道,據說仍保留著當年的原汁原味。滿地滾落著精致雕花的石刻,不知背后有怎樣的故事。山下最后一處大型遺跡是拜占庭時期的教堂,其貌不揚。
對比售票處的宣傳照才發現沙礫之下有著怎樣的風采。由這里開始上山。一路上古墓不斷,都漫不經心地斜倚于荒草之中。雖已是寒冬臘月。山上卻毫無衰敗之意,地上的野花也成片鋪開。即使只論自然風光,這里也不比很多州立公園遜色吧。
hos僅剩的一點城墻就在山頂附近。遠遠望去,山下都是種蔬菜的大棚。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就連這個山頂也被一個巨大的衛星中轉站占據,只見現時興盛,誰憶昔日繁華。再居高臨下看看劇院以及其后的“豪宅”。
山頂另有一處教堂,當然也是遺址。當天正好是圣誕,土耳其好歹也是個伊斯蘭國家,不過圣誕。于是自己在教堂旁駐足發呆了片刻,也算是加入普天同慶了hos到此結束,其實地方不大。
另一個目的地是,只知道離xanthos8km。具體方位路線什么的都是迷hos是lycia政治上的中心則是宗教中心。
大概明眼人已經看出來了這個名字明顯來自leto。沒錯。這里供奉的主神不是阿波羅也不是阿波羅他爹宙斯,而是阿波羅他媽勒托。其實除了生下日月二神,勒托在希臘神話中似乎沒有任何存在感也是大概現知唯一的leto祭拜地了。
和當地人比劃了一陣還是云里霧里,先走走再說吧。從xanthos返回kinik,是一個三岔路口。既然xanthos在一條路上。來時走的另一條路應該只能在第三條路上了吧,于是姑且相信自己的判斷走下去。
不久見到一加油站。覺得心里還是懸乎,于是又試圖跟人家比劃,結果老板一指,正是云落過來的方向。這下云落更是摸不著頭腦了,一路上都沒岔路啊,不過也只能回頭。走不多遠見到來時經過的一座橋,豁然開朗,是不是得到橋下順河而行?
奔至橋頭一看,果不其然,還有標志牌。后來證明標志牌雖然很少,但每逢該轉彎處都有,只要細心點不要錯過大概就不會迷路。總之,找到了方向,離目的地只有一小時的距離,心頭的石頭也就落地了,有點閑心可以觀賞兩岸風景了。
拐了幾次彎,在一片蔬菜大棚中到了比起xanthos來說要小得多,而且大概由于偏僻,這里連收門票的人都沒有,倒是有一群小孩在里面放羊。門口又是一處劇場,比xanthos的劇場來得更加龐大。
門廳現在已經淹沒水下。若隱若現的立柱底座,曾經撐起了怎樣的莊嚴。主體建筑是三座神廟,最大的自然是為供奉的主神勒托所建。這座與帕特農同時期的巨大神廟現在盡管只保留了基座和屈指可數的幾根柱子,至少號稱80的神廟布局還是保留了下來。
已經算是相當完整了。勒托神廟一側,還有兩座小神廟,供奉阿波羅和阿爾忒密斯。相比而言這兩座神廟殘存下來的部分就更是寥寥無幾了。阿波羅神廟的地上有著精致的馬賽克,七弦琴、太陽和弓箭。
阿爾忒密斯神廟就更沒剩下什么可看的東西了。和阿波羅神廟一樣,這里毀于一場大火拜占庭時期這里還建起了一座教堂。兩種信仰在此共存,而之后又都湮為廢墟,被更為強勢的伊斯蘭教取代。
在神廟一角有座噴泉。傳聞勒托來此處飲水。召到牧人無理阻攔,一怒之下勒托把牧人們變為了青蛙。其實想想幼時讀過的希臘神話,這樣讓人不寒而栗的故事似乎還不少。不過當時根本沒留意眾神也都如此小孩子脾氣,呵呵。
如今的水邊倒是看不出懲戒的痕跡,只有破碎的石柱七零八落地散布于蘆葦從中,一副寂寥的景象hos到此結束,其實如果不是對古希臘特別有興趣,這里倒也不是非來不可。只是在享受著現代科技對生活改善的村落中。
追憶一下被遺忘的繁華,那個簡單淳樸又欣欣向榮的時代。云落以為也是種有趣的體驗。fethiye(這個名字云落基本沒有一次拼對過)在云落的計劃中只是個留宿之地。硬要說的話,逛的時間就一個晚上一個清晨而已。卻給云落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若是把ankara的那一天移到fethiye來,想必這次行程會更圓滿吧。愛琴海似乎已經成了希臘的代名詞,事實上愛琴海卻有一小部分海岸線落在土耳其。fethiye便是愛琴海畔的一座旅游名城,依山傍海。占盡了大自然的風頭,每年吸引游客無數。
即便是淡季,仍能看到到處張貼著的旅游廣告。抵達fethiye時已是夜里,不甘就這么睡過去的云落放下行囊后開始準備夜訪。fethiye曾經也是lycia的一處重鎮,如xanthos一樣,這里保存下的古墓也相當多,所不同的是這里的墓穴更為壯觀。
高高地建于巖壁之中,又精心打造如神廟般秀麗,有如縮小版的petra古城。云落的夜訪目的地也就定于此處。小城的夜里相當靜謐。獨自走在昏黃的路燈下,目的地還是2500年前的古墓,似乎很有盜墓的感覺。不免有點小激動。
爬上城后的一段坡道,便赫然發現聚光燈將最大的一尊古墓清晰地映照了出來。第二天清晨又抽空來了一次,其實古墓還是在相當高的位置,掩映在一片生機勃勃的綠陰中。不過這尊古墓前是有專門修葺的臺階直奔巖壁,本來門口還有售票處。
不過大半夜的自然沒人收門票,于是帶著一點小猥瑣。欣欣然拾級而上。不得不說這個燈光選得相當好,慘淡而冷冽。很有鬼片的感覺。一路到了墓前,各種陰森。待真正湊近了,才體會到墓的壯觀,足有三四米高的石柱與絕大多數lycia建筑一樣。
逐一雕成了ionic式樣。幕門敞開著,雖然里面已經空無一物,但死亡的氣息還是于一片漆黑中撲面而來(其實就是有點臭罷了)。第二天清晨,臨走之際又來探訪了一次。山體的另一側還有一群稍小的古墓,連成一片,蔚為壯觀。
若不是事先知道這里是墓,云落說不定還真以為這里是神廟吧。到底是人太崇高以至于能輕易模仿神,還是神太渺小以至于能輕易被模仿。若不是事先知道這里是墓,云落說不定還真以為這里是神廟吧。
到底是人太崇高以至于能輕易模仿神,還是神太渺小以至于能輕易被模仿。說了這么多,還沒切入愛琴海的主題。從車站到旅舍的路上其實一路沿海,只是深更半夜只能看到黑黝黝的一片。翌日剛至黎明,云落便迫不及待地草草洗漱完畢。
抓起相機沖往海邊,然后理所當然地被這一片醉人的海面所打動。盡管是寒冬,fethiye卻有如春天般的明媚,簡直是象明信片上的風光。隨著太陽漸漸升起,海面也變得越發蔚藍。fethiye是個港口,海面上停著各式各樣的私家小艇,與整座小城一樣慵懶而愜意。
海上除了私家游艇,還有專門c乳ise的小船。看介紹,前往的附近幾處名景都有著童話般的名字:,twelveislands...如云落般認為在海邊曬一天太陽是很傻很無聊的人,也覺得,如果能抽一天在這里c乳ise,會是相當值得的樂趣吧。
象不象ps出來的?真沒想到。現實中的海面居然也能有如此艷麗的色彩。其實湊近一看,海水又變成了溫宛如玉的碧綠色。以前在florida見過綠色的大海,然而多少還帶點藍。不如這愛琴海綠得如此通透。
最后的一張,fethiye歷史的見證,羅馬劇場,呵呵。沒有怎么開發,整座劇場被綠草淹沒,倒也顯得別具特色。盡管在fethiye的時間很有限,云落還是不遺余力地向一切想去土耳其的人推薦之。如此溫馨的城市。如此純凈的大海,在此呆上一周怕是也不會膩吧。
本以為不用怎么做功課。交通等一定都會很方便,結果到了之后才發現之前看好的一趟7點半出發的車居然冬天沒有了,最晚一班車4點就得出發,于是臨時手忙腳亂更改計劃。在pamukkale住了半宿,第二天趕凌晨4點的大巴去ephesus,辛苦是辛苦了許多。
不過贏得了在pamukkale的一個夜晚,也算意外收獲吧。pamukkale更為人熟知的名字為棉花堡,顧名思義是如棉花一般白的一座大山。從山頂奔涌而下的溫泉千百年來沉積出一片雪白。黃石的hspring(好吧云落沒去過)原理類似。
不過規模小得多;黃龍也有類似的鈣化池,不過是彩色的,與這里的純白比起各有妙處。pamukkale更有意思的一點在于,山上的溫泉常年保持在36度,正是適宜人涉足的溫度。相比起h的近80度和黃龍的刺骨雪水,來得太過溫柔。
于是游客們可以赤足沿著鈣華池上山,別有一番趣味。現在據說溫泉流量有所下降。白天得靠人工放水來維持水量,到了晚上就只剩涓涓細流,頗為凄涼。長期的水量不足讓有些區域無法浸沒在水中,日久天長便黯然化為不那么純潔的棕黃或墨綠色。
更是讓人扼腕。不過總的說來,能漫步在這一片碧波白巖之中,還是很令人興奮的樂趣。其實用棉花這個詞來描述pamukkale。總覺得有點謝子朗用撒鹽來形容下雪的感覺,頗煞風景。要云落的感覺。這里更象是一大團凝固的云。
不知道各位坐飛機時有沒有留意穿過云層的那些瞬間,看上去毫無規則長得各種隨意的云湊近一看其實都有著精妙的規則和細節,整體雖起伏不斷卻井然有序(云落是不是該說邊界條件滿足處處連續卻處處不可導xd)。
pamukkale也是類似的感覺,遠遠看去只是一團白。走到近處才能看清參差的石階再走到面前發現每一處紋理都細膩得有如文藝復興時期大理石上雕出的一絲不茍的褶皺雖然看上去可以用云或雪或棉花來形容之,但石頭畢竟是石頭。
如此密布的紋路似乎一把把石刀,在被水流掩蓋而看不清的地方更或有棱角分明的碎石渣,踩上去足以讓人咬牙切齒一番,可謂是溫而不柔。從山下一路攀上,看著一個個巨大的水池怎么也不覺得真能是天然所成。
蔚藍的溫泉與雪白的巖體相得益彰,頗有溫暖祥和的生氣。這樣的池子連成一片,從山頂一直延續下來,從高處望下去蔚為壯觀(淡季的好處是能抓到一個人都沒有的場景,不過據說夏天很多比基尼美女可以養眼)。
背后還有同樣巍峨的雪山,兩種潔白交相輝映登至山頂,已近黃昏,俯瞰山腳的小鎮,基本都是溫泉旅館。亞歷山大時代這里就已經是療養勝地,連克里奧佩特拉也光顧過這里,溫泉水滑洗凝脂的池子現在仍然迎接著八方游客。
沒有被泉水滋潤的地方顯得枯槁而冰冷;夕陽下灰色的坑洼猶如干涸的水跡般觸目驚心。順便放一張夜景,pamukkale居然是通宵開放的。昏暗的天光下石階顯得些許崢嶸。失去了白天人工放水的滋潤,走上去更覺得冰涼與硌腳。
如果說白天還只是咬牙切齒的地步,晚上則一定得齜牙咧嘴了。掙扎著走回山下,不禁感慨看上去很美的東西親身經歷后卻不一定那么美好啊。pamukkale雖是世界遺產,卻意外地不是自然遺產而是文化遺產,大概山上的hierapolis古城有很多功勞吧。
這座希臘時期的古城以赫拉命名,本來沒列入計劃,現在因為不得已在pamukkale過夜,反而有了閑暇去一探尊容,意外之喜。不過還是覺得,若能在白天尋訪,一定更加雄偉吧。順便一段插曲,之前看徒弟游記,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番野狗們是怎么把他嚇到內傷。
也算有心理準備。結果真正輪到自己看著四五條野狗沖上來把你團團圍住,或是不緊不慢地跟在你身后兩三米的地方隨你一起走走停停,更有難以計數的后援隊們藏在看不見的黑暗中沖你狂吠,還是心里一陣一陣發毛。(
他從末世來 第一一九三節 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