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架
小說社區
書庫 • 全本
玄幻 • 奇幻
武俠 • 仙俠
都市 • 言情
歷史 • 軍事
游戲 • 競技
科幻 • 靈異
您當前所在位置:哎呦文學網>>盛唐風月

第七百二十八章 勸君惜取少年時

更新時間:2015-09-12  作者:府天
盛唐風月 第七百二十八章 勸君惜取少年時
盯著杜甫看了好一會兒,杜士儀突然大笑了起來,隨即伸出一雙手托住了仍然維持著一躬到地姿勢的杜甫。

“世人冒稱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的多如牛毛,更何況追根溯源,襄陽杜氏確是晉時京兆杜氏當陽縣侯之后,說什么欺瞞。”杜士儀扶起了杜甫之后,就把人拉到一邊按著坐下了,這才閑適自如地在杜甫對面盤膝趺坐道,“我也不瞞你說,我家中一脈,在京兆杜氏也不算是正兒八經的直系,早已算是旁支的旁支了,若非京兆公素來照拂提攜,也沒有我的今天,所以,對于郡望之分,我素來并不看重,子美無需記掛在心。”

雖是號稱襄陽杜氏,然而,早在隋唐初年,襄陽杜氏便已經逐漸北遷,自杜甫的祖父杜審言開始就定居河洛,所以杜甫在外人面前,最忌諱的就是提到襄陽二字。可是,即便他在外人面前自稱杜預之后,但自從到長安,樊川京兆杜氏的那些豪門甲第,他根本連門都進不去,更不要提敘昭穆宗譜。直到這時候他方才明白,當年張說為中書令時器重張九齡,與其敘昭穆聯宗,那是因為無論張說還是張九齡,全都出自寒門而又執文壇牛耳,換做他就不一樣了。

所以,他怎么都沒想到,杜士儀竟然如此寬容,此刻坐在那兒心懷激蕩,竟是訥訥難言。

“貞觀時洹水杜氏杜正倫為相的時候,因與南杜敘昭穆不成,于是懷恨在心,在南杜興修水利,破南杜地脈,一時兩邊水火不容,最后還是得太宗陛下允準方才落葬京兆。其實這等意氣之爭,如今想來實在是滑稽得很。”杜士儀想起寒微時的遭遇,不禁哂然一笑,繼而方才淡淡地說道,“子美可知道,就算是在京兆杜氏,族譜上也是先于官取高,然后處昭穆取尊,族譜上記得最詳盡的,便是尊官清職,至于余下的,縱使輩分再尊,血緣再純,不過面上一句敬稱而已。”

這種裸的宗族關系,杜士儀當著杜甫的面一挑破,就只見對方一時面色發白。

良久,他方才繼續說道:“你祖父杜公當年進士及第,原是意氣風發,而后一夕遭貶,被奸人陷害,又有你叔父身懷利刃替父鳴冤報仇,因此聲名直達天后,一度獲重用,雖在中宗陛下年間因交通張氏兄弟一度被貶,但終究還是召回了朝中。可是,當初和你祖父齊名的那幾位,如今宋之問之弟宋之悌宋公,正當任用,崔融之子崔禹錫,正執掌御史臺,而李嶠之子,也曾經官至虔州刺史,沈儉期蘇味道也一樣有子孫承門蔭為官,相形之下,幾人之中,就屬你祖父杜公的子孫官路最為艱難。你可知道,是何緣由?”

杜甫沒想到杜士儀竟然會說起當年舊事,甚至于入木三分,他不禁遲疑了好一會兒,這才反問道:“莫非杜中書知道是何緣由?”

“你那祖父恃才傲物,得罪人太多,以至于中宗陛下后來將當年追貶之人一一起復召回京城的時候,你父親雖被召回,可官職最低,而他去世的時候,你父親也沒能承襲到多少門蔭,多年宦途中,至少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候選,我沒說錯吧?”

如果是別人這么評判祖父和父親,杜甫必定要不服與之相爭,可杜士儀說得公允,再加上有頭里那一段話作為鋪墊,杜甫竟是辯無可辯。

杜士儀知道即便日后當杜甫顛沛流離受盡各種苦難的時候,骨子里都還是一個有些率直到冒失的人,否則也不至于上書為房綰鳴冤,現如今這年紀就更不用提什么官場權術了,他也沒教導這一點的興致。所以,既然該說的都說了,他就含笑說道:“真正要振興家名,靠的是不單單是科場題名,還有接下來的穩扎穩打,再有就是歷練。你也看到了,我那小師弟清臣和鮮于仲通分明已經進士及第,守選期間卻不愿留在長安于謁公卿,而是隨我出外歷練。”

這些年官場沉浮,杜士儀的嘴皮子算是徹底練出來了。就連不明所以的蕭嵩都曾經被他忽悠得入了彀中,別說杜甫仍是個青澀小子。故而杜甫才有些不服氣地說了一句,自己兩年前才游歷過山東,可緊跟著就被杜士儀幾句話轟得面紅耳赤作聲不得。

“你看過山東風土人情,民生民計,那你知道州縣官署,各曹分理何職,需要通曉什么,需要如何用人?你知道州縣學校之中,哪些能夠維持,哪些早已名存實亡,而各州除卻聞名的文人雅士之外,可還有隱于山野之間,只有一技之長的隱者?你知道治水疏河,應該于何時開工,如何調派民夫,如何籌措所需銀錢?”

見杜甫有些茫然,杜士儀便站起身,到他身邊輕輕按了按他的肩膀,輕聲說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此固然是正理,但看遍了生民疾苦之后,思索自己能夠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自己能夠輔弼圣人濟世安民,連一縣一州都尚未治理過,還談什么其他的大志向?子美,你好好想想吧

也許是因為同姓,也許是因為所謂的祖上同出一源,杜士儀忍不住對杜甫多說了不少話,甚至比對李白孟浩然王之渙說的都多。直到帶著赤畢出了官驛,他方才意識到,自己只是不樂意杜甫把大把時間都耗費在了沒有太多意義的游歷——其實就是游山玩水上。固然這些游歷興許能夠增廣見識,讓這些文人墨客寫出更多奇絕一時的詩篇來,可最終浪費了最青壯的歲月,晚年勉強入仕,又弄到生活困窘衣食無著甚至餓死小兒子這種事,實在是太過倒霉了

盡管先后見了苗晉卿和杜甫,但此刻時辰還早,作為第一次來到隴右道的杜士儀來說,他索性也在官驛所在的里坊附近轉了一大圈。待到閉門鼓聲四下響起,坊門也逐漸關閉,他方才往回走。到了旅舍門前時,他正好和剛剛回來的左金吾將軍李儉撞了個正著。他還沒來得及打個招呼,李儉便笑著迎了上前

“杜中書也出去逛了?我還是二三十年前來過一次渭州,如今再來,卻是景象大變了。雖說襄武不是渭州州治,可現在的人口少說也有數萬,較之當年吐蕃屢屢東侵之時,不可同日而語……”

李儉已經五十出頭,論年紀當杜士儀的父親都綽綽有余,此刻他說起當年舊事時,那種滄桑感自然更加濃烈。直到他發現自己這是占著旅舍前與人說話,頓時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一時故地重游,有些忘情了。過了襄武,前頭就是蘭州,這一程路上只有官驛,再無州縣城鎮,恐怕要比現如今辛苦不少,杜中書還是早點休息,也讓其他各位郎君早點休息,還剩下三分之一的路呢

杜士儀知道,李白等人性情雖各不相同,但才華橫溢之外,外向自負是免不了的,這一次是因為李儉寬厚慈和,換一個人來說不定早就鬧矛盾了。然而,他自己最初也沒想到此行竟然會多上這樣一隊龐大的名士隊伍,別說只是主持赤嶺立界碑事,就是跑到吐蕃來一次文化交流都滿夠格了。所以,當這一日晚上鮮于仲通和張興回來之后,他便把自己視作記室的這兩位召到了面前。

“明日開始,你們設法提醒一下太白等諸位,不日就要進入鄯州地界,鄯州乃是隴右節度使所治,一切行軍法,他們如今大多乃是白身,我此行乃奉旨監立碑事,不要節外生枝。河隴多驕兵悍將,凡事先由我出面處置。”

張興在河東道河北道均定居數年,對于邊鎮的軍將習慣自然了若指掌,而鮮于仲通雖則沒有過在軍鎮幕府為官的經歷,可他在成都以及江南歷練數年,和同樣年紀的前進士相比,實際經驗要豐富得多。故而杜士儀這一提醒,二人同時凜然受命。

接下來一程無話,等到了蘭州,西行不過幾十里,便進入了鄯州地界。如今的隴右節度大使乃是李隆基第六子榮王李遙領,真正執掌軍政大權的是隴右節度副使。前任鄯州都督張忠亮功勛彪炳,在任上過世之后,繼任的隴右節度副使知隴右節度事兼鄯州刺史范承佳乃是出身河內范氏,卻是當年杜士儀的老上司,益州長史范承明的堂兄。

因杜士儀和李儉乃是奉旨而來,他竟周到務無比地親自帶著人到邊境相迎,談笑之間,杜士儀便察覺到了此人性情似乎較為謙弱,不如范承明謙柔表面下的強勢,而且,他隱約還感覺到,對方對他仿佛還有一種說不出的忌憚。

當他這一行人在范承佳的引領下,終于進了鄯州州治湟水城之際,他就只見不遠處煙塵乍起,緊跟著,竟是一隊兵馬疾馳而來。見此情景,李儉頓時大吃一驚,正要喝令麾下兵馬結陣防守,范承佳便慌忙一把抓住了李儉的韁繩,連聲解釋道:“李將軍,誤會,來人沒有敵意,是我麾下兵馬使郭英又前來迎候”

話音剛落,煙塵滾滾之中,已經有一騎白馬小將排眾而出,到了眾人跟前只十幾步遠處滾鞍下馬,行了一個漂亮的軍禮,這才笑吟吟地說道:“范大帥,聽說朝中杜中書和李將軍已經到了,我特意整頓兵馬前來相迎”

盛唐風月 第七百二十八章 勸君惜取少年時

上一章  |  盛唐風月目錄  |  下一章
Copyright (C) 2012-2012 哎呦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