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清 第二三三章 我陪你
云收雨住。
“這些個事兒……”慈安的聲音,很細,很低,話說的也很慢,但還是帶著一點點喘不過氣的感覺,“‘她’……都還不曉得吧?”
“太后是指……”
“嗯……大行皇帝的事兒,榮安的事兒,撤簾的事兒,還有……我和你的事兒……”
說到“我和你的事兒”,聲音愈發低了下去,幾不可聞。
“是……都還不曉得。”
頓了一頓,關卓凡繼續說道:“不過……臨盆之前,我這邊兒,可以‘臨產不宜分心’為借口,不把北京的事情,說給她知曉;她自個兒呢,年過三十,懷孕生產,也十分之緊張,既無暇、亦無心,去過問北京發生了什么事情。”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現在……孩子生下來了,這邊兒的事兒,就……瞞不了她多久了。”
“是。”
沉默了一小會兒,慈安輕聲說道:“我……陪你去天津。”
細弱蚊蠅的六個字,聽在耳中,關卓凡卻微微一震。
“太后……”
“這些個事兒,你一個人同她說,我怕她……呃,會想到別的什么上面去……”
頓了一頓,“有些話,我來說……呃,我的意思是,你說過了,我再說,或者,我在一邊,替你打打邊鼓,也許,會更妥當一些……”
關卓凡真正感動了。
小皇帝駕崩,榮安公主繼統、承嗣,兩宮皇太后撤簾,每一件事,對于慈禧來說,都是天翻地覆的這個“天”,這個“地”。不僅僅是朝廷和社稷的“天”和“地”,也包括慈禧自己的“天”,自己的“地”。
如此重大的變化,慈禧是否可以接受,目下誰也不曉得其實,不說能不能夠“接受”了,就說能不能夠“承受”。都是未知之數。
雖然,慈禧是一個極堅強的女人。
拋開這一層不說,以慈禧的精明,這幾件大事,每一件,關卓凡都必不能在她那里免于重大的嫌疑。事實上,關卓凡自己,并沒有任何把握,可以叫慈禧相信,自己是“無辜”的。
雖然,他最擅撒謊和圓謊。
可是,這個謊。天底下,大約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圓得過來尤其是在慈禧這種女人面前。
關卓凡所恃者,不過“形勢比人強”五字。
另外,天津官港行宮。既是藏嬌的金屋,亦是禁足的樊籠,某種意義上,慈禧已羊入虎口,落入他的掌控之中。
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頭。
不過,硬來不論是哪種方式的硬來。總是下下之策。
先不說這么做,會留下多少隱患了,咱們的軒親王。雖然“從今以后,我不是我”。但畢竟還是有良心的,也想著,有些事情,雖然為國家計、為民族計,不得不為之,但是,對“自己的女人”的傷害,還是愈小愈好。
至少,在今后漫長的歲月中,自己的良心,能夠少受一點兒折磨。
如果天津之行,慈安同往,關卓凡在慈禧面前的處境,相對來說,就會輕松很多。
小皇帝駕崩,榮安公主繼統、承嗣,兩宮皇太后撤簾,每一件事,慈安不僅是“證人”,更加是“當事人”,是“利益攸關人”,有她在,關卓凡的話,可信度會大大提升,雖然未必能做到真正叫慈禧完全信服,但是,這個謊,總是能圓得漂亮一些的,慈禧的抵觸、日后的隱患,總是能少一些的,慈禧本人受到的傷害,也總是能夠小一些的。
特別是“撤簾”這個事兒,如果僅僅是慈禧一人撤簾,那么,任憑你說到天上去,慈禧都會認為,這一切,都是針對她的陰謀,而且是慈安和關卓凡勾起手來對付她的陰謀。
即便兩宮一起“撤簾”,但如果只有關卓凡一個人說話,那慈禧也會懷疑,“撤簾”一事,是關卓凡針對兩宮皇太后的陰謀。
可是,如果慈安親口對慈禧說,“我和你一起‘撤簾’呢”?
這,就順理成章了。
慈安性格內向,拙于言辭,也從來沒有真正出過北京城替文宗“奉安”、“叩陵”什么的不算。面對失子并即將失位的慈禧,即便是關卓凡,亦覺得是一個重大的、甚至令人心悸的挑戰,一向內向、木訥的慈安,卻主動提出和他一起,共同應對這個挑戰,他不能不為之感動。
女人,在某種情形下,真是會發生奇妙的改變的。
不過,“我和你的事兒”居然也要對她說?這是幾個意思啊?呃,好吧,這個事兒,說還是不說,放一放再說,今兒個就先不說了。
“謝太后!臣……不曉得該說什么好了。”
慈安輕聲一笑:“謝什么?咱們倆,咱們倆……”
“嗯,咱們倆太后是臣的君,也是臣的女人……”
“嗯……”
“三希堂”內,零云斷雨之聲,又響了起來。
穿戴齊整,回到“勤政親賢”,關卓凡正準備跪安辭出,慈安想起一個事兒來,問了一句:“那個吳可讀,性子是不是……很倔啊?”
關卓凡微微一怔,說道:“是的,不過,呃……”
正在沉吟,要不要“請問太后,吳某性子倔,這個話,太后是從何處得知的?”慈安自己補充說明了:“這個話,是昨兒七福晉進宮請安的時候,跟我說的。”
關卓凡暗自一笑:吳可讀的折子,前腳剛剛遞了上來,后腳醇王福晉就跟進宮來,嚇唬母后皇太后,說吳某人“性子倔”,這……未免痕跡太著了吧?
他很明白醇王方面此舉的用意,除了動搖慈安立榮安為新帝的決心外,也是為了給己方“造勢”把吳可讀的“風骨”說的愈硬,吳可讀那份折子的分量。就愈重,則己方手中的砝碼,就愈重。
“王大臣會議,”慈安有點兒猶豫,“叫這個吳可讀過來,呃,會不會……”
慈安果然有一點兒“動搖”了。不過。不是“立榮安為新帝的決心”動搖了,而是怕吳可讀在“王大臣會議”上鬧出什么幺蛾子,對會議的進程和結果,造成什么不利的影響。
可是,如果“上頭”果然食言而肥,不許吳可讀與會。那么,亦算正中醇王方面的下懷。因為,這正正顯示出“上頭”在立女帝一事上的心虛,不然,何以“既然派了寶廷與會,那么,若有上折反對他的立論的。也該擇一、二與會,這樣,才是朝廷一秉至公之至意”言猶在耳,就要變更前議?
何以心虛?自因理虧!
如此一來。醇王方面,便可以借此大做文章了。
“請太后放心,”關卓凡說道,“吳可讀這個人,性子雖然倔,大約可稱‘憨直’,但是。腦筋并不死板,理路也很清楚,這種人。是能夠同他講道理的,道理講通了。自然就‘服善’了。”
“哦?”
“譬如,”關卓凡說道,“當初英、法、俄、荷四國公使覲見,言路上頗有人以為,‘殿陛之下,自古無不跪之臣’,如果四國公使不肯行跪叩禮,大行皇帝和兩宮皇太后,就不可以接見四國公使。吳可讀卻認為,各國使節覲見,不必強令行跪拜禮,‘宜隨各國禮俗以示寬大’,爭論些些末節小事,徒然害損國家邦誼大計,殊為不智。”
慈安又“哦?”了一聲,露出了意外的表情:“這么說,這個吳可讀,真正是個腦子清楚的!不過,他上的這個折子,我倒是不大記得。”
“回太后,”關卓凡說道,“吳可讀沒有就此事上折,彼時,他還只是吏部的一個郎中,并沒有專折建言之權,這些話,是他平日議論的時候說的,傳了出來,在士林之中,頗激起了些波瀾。”
吳可讀就此事上折是有的,不過,那是在原時空,不是在本時空。這個“原時空”、“本時空”神馬的,就沒有法子同姐姐您說清楚啦。
在原時空,吳可讀做的“頗激起了些波瀾”的事情,不止于上折贊同泰西使臣覲見不行跪拜禮,他做的真正的“頗激起了些波瀾”的一件事,如果給慈安知道了,一定會被嚇到,甚至,真的可能動搖立榮安公主為新帝的決心。
事實上,當吳可讀的名字出現在反對者的名單中時,關卓凡是高度緊張的,而他對醇王本人,卻只能說是“重視”雖然重視,卻從容不迫,談不上“緊張”,更加談不上什么“高度緊張”。
那么,原時空,吳可讀做過的什么事情,會真正嚇到母后皇太后?何以一介書生,兩袖清風,會叫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的軒親王,如臨大敵?
吳可讀做了這樣一件事情:尸諫。
先寫好“遺疏”,然后上吊自殺。
不是玩兒虛的。吳可讀找了一間沒有人的破廟來干這個事兒。破廟的屋梁太過朽爛,支撐不住他單薄的身體,沒死成;于是又服毒,這一次,終于求仁得仁了。
朝野震動。
那是光緒五年的事情。
如果以吳可讀的性子,真的和“立女帝”較上了勁兒,提前十一年來這么一出,“立女帝”這件大事,就算最后成功了,也會在歷史上留下非常難看的一個污點。
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因此,一定要擺平吳可讀。
這個“擺平”,不能走為小皇帝開“洋務”、“兵事”功課時對待孫東謀,以及鐵路大辯論時對待徐應祥的路子,就是說,不能單靠打壓、恐嚇。吳可讀這個人,既然能夠豁出命來,自然就不是你居高臨下張牙舞爪大聲嚷嚷幾句便嚇唬得了的,弄不好,你打壓的愈重,他反彈的愈厲害,真的給你來個“尸諫”呢。
對癥下藥,見招拆招,首先得搞清楚,吳可讀尸諫何事?又何以會選擇如此決絕的一條路走呢?
在原時空,關卓凡曾找過吳可讀的“遺疏”來看,但細細看了之后,卻不禁愕然。
當時,他冒出了這樣一個念頭: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吳可讀之死,呃,不曉得該算是什么分量呢?
遺疏很長,但最重要的只有兩句。
一句是,“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以醇親王之子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
這一句,是陳述五年前德宗繼位時的事實,即德宗既繼統,也承嗣德宗本人,承文宗的嗣;德宗的兒子,則承穆宗的嗣,同時,兼祧本生父德宗。
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兼顧了宗法和人情,拿吳可讀“遺疏”里的話,就是“我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我兩宮皇太后未有孫而有孫”,同時,德宗自己的兒子,還是自己的兒子,不至于像他本人那樣,不能認醇王這個“本生父”做爹。
另一句,則是整篇遺疏的核心,亦即吳可讀的“諫求”“仰求我兩宮皇太后再降諭旨,將來大統,仍歸大行皇帝嗣子,嗣皇帝雖百斯男,中外臣工均不得以異言進。”
就是說,德宗駕崩之后,大位要傳給過繼給穆宗的那個兒子。
看到這里的時候,關卓凡愣住了:這不是……廢話么?
當然,也不能百分百說是廢話,德宗繼位的時候,上諭中并沒有明確指出這一點,可是,這是不言而喻的呀!
這頂多算一個小小的漏洞,想補上它很簡單,吳可讀只要上一個折子,要求兩宮皇太后另行降旨,做“補充說明”,兩宮皇太后一定準奏。因為,這符合“立法原意”,也符合兩宮皇太后的利益。兩宮皇太后是穆宗的皇額娘,穆宗的兒子,繼德宗的位,她們當然是樂意的不如此才不樂意呢。
另外,這么做,也不損害德宗的利益,因為這個兒子,因為兼祧的關系,也是他自己的兒子。
本來皆大歡喜的一個事情,怎么搞到要“尸諫”,白白賠上自己的性命?
這不是,有點兒……莫名其妙嗎?
至于有人說吳可讀“尸諫”,是要“諫”慈禧“撤簾”,那根本就是扯淡了,吳可讀的遺折里,沒有一丁半點兒這個意思。
再細論吳可讀生平,關卓凡發現,吳可讀“尸諫”,其實另有原因,而這個原因,和這個“諫”字,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亂清 第二三三章 我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