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獨裁 第515~516章 中華帝國海軍的準備和電子工業崛起
第515516章中華帝國海軍的準備和電子工業崛起
第515516章中華帝國海軍的準備和電子工業崛起
中美大戰之后,中華帝國海軍成為世界海軍霸主,海軍之強大令世界其他國家望塵莫及,連極盛時期的英帝國皇家海軍也難以望其項背。
在這種情況下,戰后五國海軍限制軍備公約的簽署,中華帝國海軍成為最大比例擁有者,標志著世界各列強海軍最終承認了中華帝國海軍的世界霸權地位。
這樣一來,中華帝國帝國海軍在條約海軍時代成為國際公認的最強海軍,加上戰后西方各國列強經濟疲軟無力支撐強大的海軍力量,只能最低限度的維持一支國土防御海軍力量。
盡管裁軍之后的中華帝國海軍主力戰艦減少了三分之二,但沒有哪國海軍能夠威脅到中華帝國海軍的世界霸權地位,更不可能對中華帝國的海外領地和殖民地造成威脅,因為中華帝國剩余的三分之一的海軍力量依然是全球最強大的存在,是英法德意四國海軍主力艦噸位之和。
在這種大環境下,中華帝國國會大幅度削減海軍經費,停止建造主力艦,讓帝國海軍放長假就不足為奇了。當然,中華帝國海軍在整體上處于休假期,但不代表中華帝國海軍就此放松了海軍力量的建設。
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深知未來海軍之主力兵種當是航母戰斗群和海軍航空兵,因此在已經持續了十年的海軍假日期間,在王辰浩的主導下,帝國海軍在航母戰斗群和海軍航空兵力量的建設上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使得帝國海軍在這方面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
大西洋戰爭期間,中華帝國海軍先后建造了十艘主力航空母艦,改裝了一百多艘運輸和護航航空母艦,戰爭期間的海軍航空兵力量更是達到極盛狀態,艦載戰斗機數量是各國海軍航空兵的總和還要多。為中華帝國海軍最終打敗美國海軍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戰后,中華帝國海軍裁減了所有的改裝的運輸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恢復這些航母的商業運營性質。只保留了十艘主力航空母艦,包括兩艘標排28000噸級的黃山級航空母艦,四艘標排42000噸級的峨眉山級航空母艦,以及四艘戰爭期間建造但直到戰后才服役的標排65000噸的武當山級航空母艦。
這十艘航空母艦作為中華帝國海軍航母戰斗群的主力和核心指揮艦,在全球范圍內都是最先進的,沒有任何國家的航空母艦能夠超過他們。
不過,到了1927年后,英國海軍和德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的噸位已經達到黃山級了,加之黃山級航空母艦服役年齡已經接近二十年了,各種設備陳舊老化嚴重,維護費用激增,繼續服役的價值已經不大,因此中華帝國海軍部決定讓黃山級航空母艦退役。
光華二十七年十月十日,在中華帝國國慶之日,黃山號
和廬山號
兩艘航空母艦在東海進行最后一次戰備執勤,二艦全體官兵們分別在甲板上排列成中華帝國萬歲的字樣,給帝國國慶獻禮,隨后在母港大連海軍基地舉行了盛大的退役儀式,并移交給大連海軍綜合訓練中心基地,更名為千朵蓮花山號和鳳凰山號(遼寧省的兩座名山),作為中華帝國海軍訓練中心的航空母艦訓練艦使用。
黃山號和廬山號退役后,中華帝國海軍就剩下了兩級八艘航空母艦,八個航母戰斗群。原來黃山號和廬山號所在的兩個航母戰斗群剩下的共計八艘中華神盾防空巡洋艦、二十多艘暴雨級驅獵艦和十幾艘宋級、唐級潛艇,以及二十多艘后勤補給艦、通訊艦也將面臨解散和重新分配。其他八個航母戰斗群的司令官紛紛提出請求,要求海軍部將這些戰艦分配給他們,以增強他們所在航母戰斗群的實力,但因為戰艦和兵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八個航母戰斗群的司令官彼此間大鬧了起來,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最后,海軍部索性誰也不給,重新組建航母戰斗群。
按照中華帝國海軍戰備條例規定,帝國海軍所有作戰艦艇分為三部分,每天有三分之一的艦艇部隊在海上戰斗值班,隨時準備對世界任何地方出現的突發事件作出反應。三分之一的艦艇部隊留在海巡中心進行訓練,確保具備完成特定作戰任務的能力和保持艦隊的戰斗力不下降。另外三分之一的艦艇部隊實施保障作業,即進入船塢進行保養和維護,升級現有的武器裝備系統,確保戰爭突然來臨時有足夠的艦艇投入戰斗。
在這種戰備條令的主導下,八個航母戰斗群沒法平均分成三個部分,于是海軍部決定再打造一個航母戰斗群,這樣九個航母戰斗群正好分成三個部分,輪流進行戰備執勤。
新的航母戰斗群計劃很快得到帝國皇帝王辰浩的批準,由海軍軍令部下達正式成立第九航母戰斗群的命令,艦政總署負責打造第九航母戰斗群所需的主力航空母艦。
光華二十七年底,艦政總署完成梵凈山級航空母艦的設計方案。梵凈山級航空母艦同級建造一艘,梵凈山號
,以貴州名山梵凈山來命名,是對武當山級航空母艦的升級改良型。
武當山級航空母艦本是中華帝國海軍為了準備對美開戰而傾力打造的首級大型航空母艦,此前的黃山級屬于輕型航空母艦,而峨眉山級只屬于中型航空母艦。武當山級航空母艦的排水量則達到了64000噸,而新設計的梵凈山級航空母艦則因為技術的進步,在保持和武當山級航空母艦同樣戰斗力的情況下,設計排水量略微縮小,降至60270噸。
戰后十年間,中華帝國的工業成果和科技成就巨大,而海軍工業是則是檢驗十年間中華帝國大多數成就的重要衡量標準,一艘戰艦上的科技含量就足以顯示出這個國家的工業整體水平以及科技力量的強弱。
早在武當山級航空母艦開工建設的時候,負責該項目的設計師、專家和高級工程師等隊伍當中,華人就已經占據了相當的比例。而到了梵凈山級航空母艦時,從設計到開工建造,華人設計師、造船專家、高級技術工程師,乃至一名普通的焊工,已經占據了95以上的比例,中華帝國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對外籍科學家、專家和技師的極度依賴了,表明中華帝國已經徹底吃透了西方的科學技術,不再依賴西方,走東方人自主的發展道路。
由于中華帝國此前已經完成了武當山級航空母艦的建造工作,經過這些年對武當山級航空母艦的服役情況的跟蹤檢驗,中華帝國已經有了大型航空母艦的設計和建造經驗,通過對武當山級航空母艦以及之前的黃山級和峨眉山級航空母艦的優缺點對比,優點繼續采納,缺點不斷地改進改良,使得梵凈山級航空母艦從設計到建造都變得更加合理、經濟。
經過合理的設計和優化,梵凈山級航空母艦雖然較武當山級航空母艦減輕了三四千噸的排水量,不但沒有降低梵凈山級航空母艦的性能,反而大幅度提升。科技的進步使得梵凈山級航空母艦的機庫布置顯得更加的合理,容量也擴大了很多。艦島設計沒有多少變化,比武當山級航空母艦的艦島高了一層,用來安裝更大功率、搜索范圍更遠的雷達系統。
經過科學和系統的優化之后,梵凈山級航母的載機數量比武當山級航母略多,可以搭載210架地獄火戰斗機。但是海軍部沒有打算繼續生產地獄火艦載機,而是正在開發殲十戰斗機的艦載型,準備讓梵凈山號航母作為第一個搭載殲十艦載機(j10b)的平臺。由于殲十戰斗機的體積和總量都比地獄火戰斗機大的多,因此理論上可以搭載200架殲十艦載戰斗機。
飛行甲板依然采用直角斜邊型飛行甲板,為了可以配合殲十b型艦載機上艦飛行,艦體加長至326.4米,首次突破300米大關,成為中華帝國乃至全世界最長的戰艦,艦寬也達到了39.6米,吃水更是突破11.3米,中華帝國上千個軍港碼頭當中,只有不足二十個可以讓其停靠,龐大的艦體自然是為了飛行甲板的擴大,因此飛行甲板長達319.1米,寬度更是達到82.3米米,足有三個足球場那么大。起飛甲板和降落甲板均可以起降中華帝國空軍最新式的h6n1轟炸機,其巨大的戰斗力不言而喻。保證中華帝國海軍航空兵也可以做到全球到達全球打擊的戰略目標。
對于梵凈山號航母的防御能力的設計,帝國海軍艦政總署的設計師們費了很大的心血來提升航空母艦的防御能力。為了增強該航空母艦的抗沉能力,艦政總署在武當山級航母的結構基礎上進一步進行了優化,采用更堅硬更輕的合金材料,增強艦內水密艙的強度和密閉性,設計了自動化壓力艙和封閉門,緊急時刻艙門就會自動關閉,不用水兵在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破損的艙室封堵艙門。
在抗沉能力方面,梵凈山級比武當山級略微提高,其裝甲防護為270毫米,卻比武當山級的320毫米還少了50毫米,但得益于中華帝國材料科技的進步,最新型的spk235號中華特種鋼比以前武當山級航母使用的sdo79號中華特種鋼強度增加了50,重量卻降低了15,因此梵凈山號航母使用這種新型鋼材既節省了噸位和體積,又提升了防護能力,水線帶裝甲可以抵抗5.6枚21英寸黑頭魚雷(2.3枚紅頭魚雷)的非致命性貫穿攻擊,并可以同時挨上兩枚魚雷也可以保持戰艦平衡行駛,而不至于沉沒。
由于中華帝國海軍的中華神盾防空巡洋艦的存在,其強大的防空火力給艦隊帶來了安全,航空母艦跟神盾防空巡洋艦就是一對天生的冤家。為此,帝國武器工程師們在梵凈山號航空母艦上設計安裝了更加強大的mk24a3型火神密集陣,這種最新型的防空密集陣系統比武當山級航母上的mk16a1火神密集強大了數倍,防空能力更強。
m24a3火神密集陣,將開火布局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雖然繼續采用了7管加特林式的槍炮布局,口徑還是30毫米,但倍徑提升至55倍,使用的炮彈也變成了加長型的彈藥。這樣是為了對付類似中華帝國空軍的最新型的地獄火b型戰斗機和即將服役的殲十黑鷹戰斗機這種金屬外殼的高速戰斗機而研發。因為黑鷹戰斗機的速度已經達到766公里每小時,原來的防空密集陣系統的30毫米口徑火炮發射的炮彈的速度和有效射程都面臨不足,而將來的戰斗機速度會更快,有遠見的中華帝國設計師們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因此將倍徑至55倍,炮彈改為專用的加長型的脫殼穿甲彈,射程和射高都更遠,可以安裝更多的火藥來提高射速,用來對抗速度超過700公里每小時的戰斗機。
火神密集陣mk24a3型的射速在30004500發/分鐘,并可以調節射速,每門機關炮儲彈2000發,最大射程提高至8500米左右,有效斜距達到4500米,射高達到4200米,防空火力網覆蓋面和覆蓋距離大幅度提升。
雖然有點是提高了密集陣的防空能力,但是因為加長了炮管(7個),彈藥也加長了20,整個密集陣系統也全面改造,戰斗部的重量也比mk16a1增加了1噸有余。
其他國家都想仿制中華帝國火神密集陣防空系統,但是他們不知道核心秘密。各國都還沒有走出加特林機關槍的思維圈,依然采用加特林機關槍自身的氣動式供能設計,這種靠自身氣動能量來射擊的武器并不穩定,因此加特林機關炮盡管理論上射速6000發每分,但是射速達到800發每分時就會反過來影響槍機自動化系統,出現卡殼卡彈是必然的,這也是為什么加特林機關炮風靡了一時很快就被馬克沁機槍取代的主要原因。
中華帝國在這方面能夠做到突破,都是得益于皇帝王辰浩的指導。雖然王辰浩不知道具體如何去做,但是他告訴工程師們給加特林機關炮單獨提供外接電源,用電動機和高速齒輪來驅動槍管旋轉、槍機擊發、彈殼退堂等操作,不依賴槍機自身的能量驅動就可以發揮加特林機關炮的威力了。這個原理很簡單,經過王辰浩的提醒,中華帝國的工程師們很快就研制出來了火神密集陣系統。但就是這樣簡單的原理,國外的專家們想破頭也不明白,就是做不到這點。他們甚至宣稱中華帝國的火神密集陣系統里使用了外星先進科技,都是因為他們越想越復雜所致。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華帝國在雷達技術上面已經獲得突破性進展。原本一個可以探測20公里目標的雷達系統,其設備重達數百噸,體積巨大只能安裝在十年前的明級戰列艦上。但如今,中華帝國在電子管技術上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使得雷達系統所需的電子設備的體積和重量大幅度縮小,梵凈山級航母安裝的雷達系統只有140噸,對海探測范圍卻達到了300公里,可以發現千噸級的艦艇,誤差不超過500米,對空探測范圍達到150公里,可以發現任何飛機,誤差不超過1200米。
雷達技術的進步使得火神密集陣系統也可以安裝對空搜索雷達系統,而m24a3火神密集陣系統的防空識別圈只要30公里就夠了,因此為了提高密集陣的防空能力,首次取消了人工操控方式,改為人機結合的辦自動化處理系統,利用雷達系統來鎖定空中來襲敵機,防止操作人員視力疲勞或疏忽造成的防空火力網漏洞。中美戰爭期間,中華帝國海軍的防空兵使用光學觀瞄儀器來測定敵機的方向、速度等參數時,經常發生士兵因為長時間空戰而造成視力疲勞,受傷或者受到戰爭氣氛的沖擊,心理緊張導致了疏忽不是沒有。一個小小的疏忽,就可以造成防空火力網的漏洞,而如果這時候敵機飛進來投彈,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因此,火神密集陣借助對空雷達系統來提高防御能力是一次巨大的進步,標志著自動武器系統開始興起,在未來將會漸漸成為代替人工操作方式。
擁有先進對空雷達系統的m24a3火神密集陣系統,其防空火力之強大是不言而喻的。不過,海軍人員還是不太放心,畢竟飛機的發展速度太快了,不敢保證火神密集陣系統夠用。于是,在設計之初,在圖紙上就預留了升級空間,原本武當山級航空母艦上面搭載的32座火神密集陣位置,增加了四個,一共部署了36座m24a3火神密集陣系統,同時格外預留了四個位置,作為日后升級之用。
所有三十六座火神密集陣系統沿著艦島和飛行甲板四周進行布置,強化了對飛行甲板的保護,而不再是重點保護艦島,上下左右分布的都比較合理,形成立體的防空火力網,強化了航母的防空火力。
原本武當山級航空母艦采用的十座雙聯裝103毫米高平兩用速射炮,用于打擊靠近航母的水面小型艦艇,此時也被取消了,保護航母的認為交給護航的護衛。
同時,來自水下的威脅依然是航空母艦首選的防御對象。由于中華帝國的宋級潛艇空氣強大,靜音系統發達,基本上快接近大洋噪音了,因此海軍在梵凈山級航母上增加了多部聲納系統和陣列,多達25套,以及一部水下拖拽式的聲納陣列,可以嚴防航母反潛盲區。由于航空母艦太過巨大,原本在武當山級航母的后面布置了兩座用于釋放深水炸彈的彈射器,被證明不理想,如今在梵凈山號上增加了三部,分別在航母的其他三個方向的飛行甲板下面的突出平臺上,強化反潛能力。
動力系統的提高是中華帝國在戰后十年間發展最為迅速的一項成就,得益于中華帝國稱霸世界海洋,使得中華帝國的商船增加,各國也從以前在英國那里訂造船只改為在中華帝國訂造,促進了中華帝國造船業的巨大進步,從而使得中華帝國的船舶動力系統飛速發展。
梵凈山號航母上面便安裝有上海船舶重工的鎮山法寶xbox3000齒輪傳動的蒸汽輪機系統,該系統打破了北洋科技重工旗下的帕森斯公司的帕森斯輪機系統的壟斷,另辟蹊徑,打造出中華帝國國人自己研發的先進動力系統。
安裝了xbox3000蒸汽輪機系統的梵凈山號航母,其鍋爐數量只有8座,比武當山級20座鍋爐少了一半以上,但是速度卻反過來提高了一些。兩套xbox3000蒸汽輪機系統,雙軸推進,航速達到了31節,比武當山級航母快了一節。節省下來的空間增加了幾個燃油艙和食物冷凍艙,使得梵凈山級航母的續航力達到10000海里/20節,自給時間長達六個月。
由于只建造一艘梵凈山號航空母艦,因此中華帝國在戰后十年間的科研成果就要在她上面體現。與其說梵凈山號航母是一艘強大的航空母艦,不如說她是一艘帝國海軍用來測試和檢驗新技術新裝備的試驗艦更為恰當。
在電子設備方面,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雷達系統的建設了。
梵凈山號搭載了用于戰場搜索的l波段雷達(電磁長度為22cm)兩部,一部對空搜索(150公里),一部對海搜索(250公里),屬于大面積的戰場搜索,精確度不高,只用了給最高指揮官做戰略部署提供情報。對于戰術指揮官來說,給他們專門配備了s波段雷達兩部(波長為10cm),一部對空(120公里)搜索,一部對海搜索(230公里),可以較為精確的鎖定海面上的艦只和空中的飛機,并能夠較為精確的計算出對方的大致速度、高度和方向。
這是主雷達系統,位于艦島最上方。還有x波段的火控雷達系統(使用3cm電磁波),主要用于對武器系統的指揮,在梵凈山號上體現在對火神密集陣的半自動化指揮上面,為后來中華帝國海軍在主力艦上將中央火控指揮儀和各級主炮連接起來,由中央火控指揮儀統一指揮,大大提高了主炮射擊的效率和精度。
對于雷達系統的進步,得益于中華帝國在晶體電子管上面研究的突破。自從特斯拉等一批專家們接觸過蛟龍號之后,便陸續開始對蛟龍號上面的電子設備進行研究,由于王辰浩要求他們必須保證把設備拆下來還得完好無損的安裝回去,否則就砍了他們的腦袋,因此特斯拉等人非常的小心。
經過這些年的研究,他們受益匪淺,自從特斯拉第一個制造出來足有手榴彈那么大的晶體電子管成功后,電子管技術已經得到了印證,只欠缺的是工藝制造水平。戰后的中華帝國科技大爆炸,經濟高速發展下,工業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上材料技術的進步,使得晶體電子管的生產和制造成熟化和縮小化。
到了1925年,中華帝國的晶體電子管已經降至火柴棍兒粗細了,各種基于電路的設備陸續得到小型化。電冰箱、空調、電動洗衣機等得到大規模的工業化量產,價格也越來越平民化。
但那都不是電子工業興起的標志。標志著中華帝國電子工業革命的是電視機和圖像傳真機的出現。
首先,電視機是由費羅?法恩斯沃斯、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李明道三人各自獨立發明的,但是三人發明的電視是有區別的,費羅和斯福羅金的電視是機械掃描電視,李明道的電視則是電子電視。
中華帝國把1925年10月2日李明道在北_京的一次電視公開播放實驗中,在電視中成功的掃描出位于帝國廣場上的光華大帝金像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
第一臺電視機的面世對于全世界來說,無疑是一個技術大爆炸,此前只有電影的時代進入到了電視時代。中華帝國的電子工程師李明道博士發明出來的電視機,很快在1927年,中華帝國的中央電視臺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中華帝國上下五千年》,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
李明道發明的甲號電視機原型機被送入中華帝國皇家博物館珍藏,同時帝國皇帝王辰浩也提名李明道為明年的中華國際寶星獎技術發明獎的候選人。
同年,李明道發明出丙號電視機,造價為8300龍幣,很快在北洋重工新成立的電視機廠投入生產線,成為世界上第一臺量產的電視機,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親自為該生產線剪彩,并命名為中華牌電視機,從此世界上又多了一個奢侈品。
伴隨電視機的出現,還有另外一個電子設備震驚了世界,那就是中華帝國首次實現了彩色圖片傳真技術。
1927年12月8日,中華帝國中央情報局駐柏林別動處肖乃武少校用一部傳真機將他剛剛空中偵察到的基爾造船廠內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動工場面的照片直接發回了北_京情報局總部,畫面質量很清晰。肖乃武少校使用的這部傳真機便是中華帝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陳南海博士發明的,由于最先被情報局掌握,因此沒有第一時間進入市場,而是作為中華帝國情報局特工人員用來傳遞偵查照片之用。
其實,傳真技術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已經誕生,比電話發明還要早三十年。它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于1843年發明的。但是,傳真通信是在電信領域里發展比較緩慢的技術,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逐漸成熟起來。
關于傳真技術的起源說來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信手段的結果,而是從研究電鐘派生出來的。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研究制作一項用電控制的鐘擺結構,目的是要構成若干個鐘互連起來同步的鐘,就像現在的母子鐘那樣的主從系統。他在研制的過程中,敏銳地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這個時鐘系統里的每一個鐘的鐘擺在任何瞬間都在同一個相對的位置上。這個現象使發明家想到,如果能利用主擺使它在行程中通過由電接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符,那么這個圖形或字符就會同時在遠距主擺的一個或幾個地點復制出來。根據這個設想,他在鐘擺上加上一個掃描針,起著電刷的作用;另外加一個時鐘推動的一塊“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送的圖形或字符,它們是電接觸點組成的;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鋪著一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沖,紙面上就出現一個黑點。發送端的鐘擺擺動時,指針觸及信息板上的接點時,就發出一個脈沖。信息板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地向上移動,使指針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掃描,把信息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沖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移動,這樣就在電敏紙上留下圖形,形成了與發送端一樣的圖形。這是一種原始的電化學紀錄方式的傳真機。
到了1850年,又有一位英國的發明家,名叫弗?貝克卡爾,他把傳真機的結構作了很大的改進,他采用“滾筒和絲桿”裝置代替了時鐘和鐘擺的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狀況有點像車床,滾筒作快速旋轉,傳真發送的圖稿卷在滾筒上隨之轉動。而掃描針則沿著嚦桿緩慢地順著滾筒的軸向前進,對滾筒表面上的圖形進行螺旋式的掃描。這種滾筒式的傳真機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1865年,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自己研制出了可以實際應用的傳真機,并且帶著傳真機到法國巴黎、里昂和馬賽等城市進行了傳真通信的實驗。
人們對新聞照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送的要求是很廣泛的。許多科學家都曾致力于相片傳真機的研究。
陳南海便是其中之一。他作為中華帝國皇家科學院的院士,主要研究的便是通訊和傳真技術。他所在的中華帝國皇家科學院辦公大樓下正好是中華帝國電信線路從北京——上海的起始點和終點,這為陳南海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陳南海的潛心研究,獲得了中華帝國電信部門的允許,同意他在夜間利用這條通信線路做實驗。陳南海在大樓的地下室里廢寢忘食地研究和試驗了七年的時間,終于制成了相片傳真機。
很快,陳南海的研究被中央情報局特工盯上了,考慮到傳真機能夠傳照片的軍事用途(傳情報直接附帶照片更明了),中央情報局凍結了陳南海的研究計劃,但很快跟陳南海達成了和解,陳南海為中央情報局特工專門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部用于新聞采訪的手提式傳真機,方便特工執行任務和傳遞情報。
到了戰后,隨著中華帝國各項技術大幅度提高,尤其在光電領域的爆炸式發展,晶體電子管的出現為陳南海的研究解決了多個難題。于是陳南海繼續專研相片傳真技術,他把指針接觸式的掃描改變成光電掃描,不僅使傳真的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光電掃描和照相感光制版配合,使相片傳真得以實現。
1925年,長時間的和平令中華帝國中央情報局放寬了傳真機的保密級別,陳南海研究的最新型傳真機得以投放市場。中華帝國上_海電報電話公司購買了其專利權,很快研制出高質量的相片傳真機。
1926年,經中華帝國國會批準,正式開放了橫貫中華帝國大陸和海外領地的有線相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大中華共榮圈成員國之間開放了橫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無線相片傳真業務。
1927年,陳南海再次實現技術性圖片,首次用他最新發明的傳真機實現了圖片彩色傳輸。實際上是用濾色鏡按紅、綠、藍順序三種顏色分三次獨立傳送的,然后再重疊合成。雖然繁瑣,但是作為第一個彩色圖片傳真的成功,中華帝國皇帝王辰浩同樣把他推薦給明年的中華國際寶星獎評審委員會,使其成為科技發明獎的候選人。
當然,使用電子晶體管的儀器很多,電視機和彩色圖片傳真機最絕代表性。它們的出現表明中華帝國在電子晶體管方面已經走向成熟,標志著中華帝國電子工業的興起。
而中華帝國在雷達系統方面的巨大成就,正是得益于電子工業的迅速崛起。原來的雷達系統設備臃腫,大規模采用電子晶體管后,體積和重量大幅度減小,這才能夠讓雷達系統可以安裝到別的中小型戰艦上,連火神密集陣這種小體積的武器系統上也可以實現火控雷達系統的安裝。
先進的雷達系統除了在梵凈山號航母安裝外,也陸續在中華帝國的各個主力戰艦上安裝。
中華帝方截獲德國海軍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和英國海軍建造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消息后,雖然沒有采取反制措施(建造超級戰列艦),但是預防措施還是要準備的。
中華帝國海軍的八艘明級戰列艦、四艘元級戰列艦、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三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以及四艘奧林匹亞級戰列巡洋艦和四艘法蘭克福級戰列巡洋艦在經過十年的封存保養后,于光華二十八年初開始了現代化改裝,作為對英國海軍和德國海軍的反制措施。
當然,現代化升級改裝是秘密進行的,中華帝國總參謀部還沒有批準解封這二十七艘超級戰艦,她們改裝完成后還得繼續封存,除非世界局勢有變,影響到中華帝國海軍的全球霸權地位或者影響到中華帝國的核心利益時才能視情況陸續解封。
二十七艘超級戰艦的升級主要包括火力、動力和電子設備的升級。
火力方面,除了主炮,各級副炮進行更換炮管的作業外,原有的對空高射炮炮位全部改裝成m24a3型火神密集陣防空系統,提高主力艦自身的防空火力。
動力方面的改動最為費時費力,中華帝國自建的明級、元級戰艦沒有太大問題,只需要更換少量的易磨損易腐蝕的零部件即可,俘獲的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和奧林匹亞級戰列巡洋艦在封存期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因為是沒有服役過的新艦,動力系統還算可以,因此只需要小幅度的保養一下即可。
唯一需要大幅度升級動力系統的只有俘獲自美國海軍的三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和四艘法蘭克福級戰列巡洋艦,她們服役過,參加過大西洋海戰,動力系統在戰斗期間磨損較為嚴重,因此需要更換很多關鍵部件。由于美國戰艦跟中華帝國的戰艦在技術層面差距很大,因此改造起來有些困難。
在電子設備方面,不管是中華帝國自建的戰艦還是俘獲自美國海軍的戰艦,都需要進行升級改造。
最重要的是雷達系統和中央火控指揮系統。雷達系統全部換裝最新型的先進的戰場雷達、測高雷達和火控雷達系統。戰場雷達系統和測高雷達系統就是梵凈山號航母上的雷達系統,而火控雷達系統則是一端安裝在各級主炮和火神密集陣上面的火控雷達,另一端則連接在中央火控指揮室內的終端火控指揮系統上面。
盡管神弓型戰列艦的出現,統一主炮口徑的戰艦發揮了巨大的海戰優勢,但是在雷達沒有出現前,中央火控指揮系統跟各級主炮系統之間只能通過機械操作,靠光學儀器和觀測員的報告,再通過計算員的核算,最后傳達給中央火控指揮室,再發給各級主炮指令,過程極為繁雜而且精度不高,造成主炮開火周期長,命中率不高。
但隨著雷達的出現,尤其中華帝國的電子熒光屏的設備投入實際生產,雷達終于成為中央火控系統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直接通過對火炮終端的火控雷達和中央控制室實現統一即時傳播數據,這樣就不再需要冗雜的射擊前準備流程,大幅度減少主炮準備時間,同時有火控雷達指揮,命中率將大幅度提高。
二十七艘主力艦的各級主炮系統悉數安裝了火炮控制雷達系統,這些改造方案使得戰艦的火力更為強大,一定程度上令全球海軍繼續對巨艦大炮主義充滿了期待。
豫1返回首頁
唯我獨裁 第515~516章 中華帝國海軍的準備和電子工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