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220 言表并幽曹意亂(四)
“敵”有力量相等之意,“敵國”可以理解為敵對之國,也可以理解為地位、勢力相等的國家。
前漢吳楚反,周亞夫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大俠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此話傳出,天下騷動,都說周亞夫得了劇孟,就好像得到了一個敵國。本朝肇建之時,遇到戰陣不利,諸將便有惶恐畏懼,失去斗志者,劉秀差人去看吳漢在做什么,而吳漢意氣如常,正在修攻功之具,劉秀感嘆:“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這兩個敵國皆是“相當於一國”的意思,隱若敵國,意為稱贊某人的作用相當於一個國家。
可是若只從表面來看,似又可理解為:好像是一個敵對的國家。
那么荀貞用這個詞來形容曹操,究竟其本意是何?
曹操不禁心頭再跳,心里越亂,神色越穩。
又一聲喟嘆傳入王邑耳中,觀之,仍是曹操所發。
這回不需要滿寵再來做捧,荀貞笑問說道:“賢兄,貞欲留兄在朝,為貞臂助,兄不作答復,卻怎又發作喟嘆?”
曹操跪坐席上,不高的個子挺直腰桿,黑臉上滿是肅穆,儀態從容,目視荀貞,說道:“既然公亦以知己待操,稱操為兄,所謂情投意合,操就不拘俗禮,不自量力,斗膽以兄自居了。”
“賢兄,你我之間本不該拘禮。賢兄拘禮,此兄之過也!賢兄,貞雖有三個兄長,然在貞童幼、少年時,三個兄長便或早夭,或染疫,相繼故去了,貞今在世,父母已逝,兄弟皆無,孤身一人耳,常覺孤單,一直都很希望能再有一個兄長!賢兄若肯以弟待貞,貞求之不得。”
“元亨利貞”,荀貞本有三個兄長,他排行第四,但他的三個兄長在他小時就皆已亡。
曹操說道:“好,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賢弟,你所編撰的《詩十九首》一書,我不僅翻來覆去地吟誦過多遍,愛不釋手,而且還曾數次召我府中及郡中的文采飛揚之士,共作議論。賢弟,你可知為兄最好其中的哪一首么?”
“愚弟不知,賢兄請說。”
曹操說道:“‘駕言邁,悠悠涉長道’此章,愚兄最喜也!“
荀貞問道:“賢兄為何最喜此章?”
曹操曼聲吟道:“‘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賢弟,‘立身苦不早’、‘榮寧以為寶’,這兩句正觸動我心!
“賢弟自稱已過而立之齡,卻還一事無成,反睹愚兄,我我今已過不惑,卻又有什么成就可言呢?
“昔年討董,賢弟與孫文臺大勝董賊,兄卻進戰不利,為賊所敗;故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賊刺死,我得州府吏萬潛和陳宮等推舉,領兵討伐,然又進討不利,旋即,賢弟你眾望所歸,在兗州士民的相迎之下,入掌兗州,兗州黃巾因是而定,陳宮棄我而去;愚兄西太原以后,雖襄助王公,總算是打贏了一場仗,擊破了白波黃巾賊,然微末小功,不值一提。
“此次勤王,又先是頓兵於下邽,不得寸進,復止步於渭北,實於賢弟大敗二賊無有助也。
“賢弟,觀為兄自入仕以今的這二十余年,如今唯一可為人稱道的竟還是愚兄當年為洛陽北部尉時懸五色棒此年輕意氣之事。賢弟,你可知太原的那些士豪背后怎么稱呼我的么?”
荀貞問道:“怎么稱呼?”
“呼我為‘棒公’。”
曹操是永壽元年生人,今年虛歲已然四十二,他二十年那年被舉為孝廉,入朝先被任為郎,不久出為洛陽北部尉,算起來,他的仕宦之途,到今的確已是二十多年,差不多二十二年了。
帳中戲志才等人聞得曹操此話,有城府不太深的如宣康等,臉上不由露出笑容。
“棒公”二字,的確不大好聽。
這個稱呼,倒也不是曹操臨時杜撰,而確實是有。曹操為政,有法家之風,亂世用重典,他在太原用法頗重,有輕猾之徒,口損之輩,便在背后以此稱來呼他。
推薦下,咪咪追書真的好用,這里下載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荀貞說道:“一時之成敗,焉能視英雄?賢兄之能,弟知!那些俗子所言,賢兄不必在意。”
曹操苦笑說了一句:“我對此的確是不在意。”頓了下,接著說道,“然而賢弟,自中平元年,黃巾亂起至今,愚兄一直都在州郡,沒有在過朝中,并且即便以往,愚兄也僅是短短數年在朝,曾為郎、為議郎而已,愚兄實無佐政之能,與其在朝中備位,食祿而已,賢弟何不仍留愚兄在地方,為朝廷安撫百姓,討定不服,以此助賢弟成再興我漢室之功?”
這里,曹操又發出了一聲喟嘆,————這已是他短短時間之內的三度發喟。
王邑觀之,見坐於席上的曹操,此時顯出慨色,間雜期冀之狀。
曹操三喟罷了,說道:“操之此生,唯望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做征西將軍,然后其墓題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足矣!”誠懇的看著荀貞,說道,“為兄的志愿,賢弟可能理解?可能玉成?”
荀貞默然良久,亦作感嘆,長嘆之間,環顧帳中諸士,說道:“如果天下人皆如我賢兄,懷忠君報國之心,踏實務本,勤懇愿勞,則天下何至生亂,又雖亂而何愁不能速定?”迎對曹操的視線,也拿出誠懇的模樣,與曹操說道,“賢兄志愿,愚弟已知矣!既然兄的志向如此,弟怎能不給予樂助?留朝云云,不復再提,如何?”
曹操大喜,起身下揖說道:“我就知道賢弟一定會懂我、知我!”
“然……”
“然?”
荀貞微笑說道:“太原一郡之地,實不足以展賢兄之才。剛才我也聽出來了,賢兄看來是真不愿意做并州刺史,那我就上表朝中,舉賢兄幽州刺史!”
曹操瞠目結舌,張開嘴來想再說些什么,可是他已然一辭并州,二辭留朝,如果再三辭幽州,他又該用什么借口來講?
細細想來,幽州刺史此任,他還真是不好找到借口推辭。
他不愿意做并州刺史,可以用袁紹已經上表高干出任并州刺史,且高干深得并州士民擁戴等等為借口;不愿留朝,可以說自己沒有佐政之能,希望可以帶兵討賊,可是幽州刺史呢?
上任的幽州牧劉虞被公孫瓚所害,現下幽州,不但朝廷還沒有表任新的長吏,袁紹等有表舉資格的諸侯們也還無人表舉新的幽州刺史,只有一個劉和被鮮於輔、閻柔等推舉為主,可那明顯是做不得數的,也就是說,幽州現下無主。辭做并州刺史的借口,用不了。
幽州現在戰火連天,曹操剛剛才說過,他的志向是為朝廷討賊平亂,則把他任為幽州刺史也是正合他的志向。辭留朝廷的借口,亦用不了。
這個時候的曹操,追悔不迭!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這勤王,他就不該來;來就來了,一看已無希望獲得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之時,又就該立即還回太原,卻兩者他都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結果使他而下陷入如此的為難之境。
——事實上,這也不怪曹操選擇錯誤,勤王他是必須要試的,既已勤王,不朝圣覲見就走,亦極不合適。他這兩個選擇都沒有錯。錯就錯在,他不知道荀貞對他的重視程度。
常理言之,你荀貞已經是大功到手,天子到手,威震海內就在眼前了,卻又怎至於和一個現才是一郡太守的曹操計較?這般針對於之?無論如何,這也是曹操想不到的。
幽州,曹操絕對不愿意去,這個任命甚至比并州刺史他更不愿意受。
不愿受有四。
其一,他若領了此職,一樣會和袁紹之間產生不可彌補的裂隙。
其二,他在太原苦心經營了這么些時日,好不容易把太原、西河兩郡基本上拿下,還把河東郡也拉了過來,已是有了三郡之地,并州此處民風剽悍,產出亦豐,再給他些時日,他有信心能打造出一支強軍出來,真正地再把聲勢重振,卻若與此際,忽然離開太原,遠去幽州,那就是前功盡棄。
其三,幽州現下的局面比并州還要亂,并州只是北有諸胡,東有張飛燕二敵而已,幽州現則是袁紹、公孫瓚、閻柔和鮮於輔三方早已亂打一團,他如果到幽州去,局面很難打開,莫說再得時間發展,只怕立足都不容易。
其四,以最好的假設來講,便是他到了幽州之后,穩定住了局面,真正地坐實了幽州刺史此職,可是幽州偏遠之地,又能有什么發展?他要想得有發展,最終就只能像公孫瓚那樣南下冀州,可如果南下冀州,和袁紹就不只是彼此猜忌,而是要大動干戈。
等了稍頃,不見曹操再有推拒之言,只是坐在那里,頗張口結舌。
荀貞有點到為止的意思,卻也沒有繼續就著這個話題再往下說,看了看帳外天色,將近傍晚,吩咐主簿陳儀,令擺酒置宴,笑道:“貞與賢兄經年不見,今日重見,逢敗賊之喜,今天,我要與賢兄一醉方休!”
一場酒各自喝出了酸甜苦辣,眾人分別心思各異。
未到二更,曹操便不勝酒力,趴在案上不起。
荀貞親自扶他到給他備下的帳內歇息,安頓他躺下后,呼了他幾聲,不見回應,就囑咐曹昂、滿寵兩人,務要照顧好曹操,然后還回大帳,接著與王邑飲酒暢談。
王邑從渭北來長
安,馬不停蹄,路上少歇,今兒個到了長安,上午覲見劉協,下午拜見荀貞,又是一日不得休息,雖然體魄不弱,亦頗疲憊,很快也喝醉了。
荀貞仍是親自扶他到住帳住下。
次日一早,荀貞尚未睡起,陳儀急來稟報。
於帳外,陳儀說道:“明公,曹太原一早出營,還其本壁去了,留了封信給明公。”
荀貞嗯了聲,嘟噥了句什么。
伏在他身邊的鄒氏被陳儀的稟告聲驚醒,沒聽清荀貞的話,問道:“將軍說什么?”
荀貞睜開了眼睛,嘆了口氣,說道:“我這賢兄,怎也不與我道個別,就回營去了!”然起臉上并無不滿之色,反是說著說著,笑了起來。
王邑醒后,知道了曹操已去,頗是驚訝,與賈逵說道:“昨日帳中,鎮東言欲舉孟德并州刺史時,氣氛雖頗不安,然后來已經緩和,孟德與鎮東,一個一口一個‘賢弟’,一個一口一個‘賢兄’,晚上酒宴,兩人更是拉手旋舞數番,真如知己,卻怎么孟德一大早就不辭而別!”
曹操已離,他不好再留荀貞營中,便亦請辭。
荀貞送他出營。
送走王邑,今日是約見鐘繇之日,見鐘繇前,荀貞要先與戲志才等再碰個面,遂於飯后,與戲志才等見於帳中。
戲志才等已知了曹操一早離去此事。
看完荀貞給他們看的曹操留下的那封書信,——信中無甚言語,無非寫的是不想吵醒荀貞,故先辭還營,郭嘉笑道:“明公昨天言表并州、幽州這一番話的威力居然這么大,使曹太原落荒而走,辭別都不敢向明公面辭。”
戲志才搖扇笑道:“不只是落荒而走,明公,忠料之,曹公只怕是連長安都不會再待,恐怕今天他就會渡渭北上,還太原而去了。”
“若如監軍所言,明公,那表舉曹太原為幽州刺史此事?”問話之人是宣康。
荀貞撫摸頷下短髭,笑道:“我等入朝,於今不過才是第四天,錄尚書事等職,我且還未就任,表我賢兄為幽州刺史這件事,現下還不到時機。”
宣康問道:“那明公昨日在帳中為何先將此道出?不怕打草驚蛇么?”
郭嘉笑道:“司馬實誠人!為的就是打草驚蛇啊!”
宣康喃喃說道:“為的就是打草驚蛇?”
郭嘉說道:“昨日明公在帳中與曹太原所言,一則是為了試探試探太原,二來也正是為提早把消息放出,好讓袁本本初知曉。”
宣康說道:“好讓袁本初知曉。”
郭嘉笑道:“司馬猜一猜,袁本初知曉了此事之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
宣康眼前一亮,說道:“袁本初若知了此事,那么他肯定會對曹太原產生猜忌,并為避免曹太原出任幽州刺史,極有可能會催促麹義等加大對公孫瓚的攻勢,已造成先得幽州之事實。”
戲志才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如此!‘錄尚書事’此職明公已得,接下來就是遷都這件頭等要緊的大事,在遷都實行和完成以前,須得保證曹孟德也好,袁本初也好,不會行阻撓之舉。故而明公今雖尚不到時機表舉曹孟德,卻於昨日帳中,先將此話說了出來。”
宣康這才明白了荀貞昨天說那些話的目的何在,卻是一石二鳥。
一則,雖然現在還沒有到正式請求下旨拜曹操并州刺史或者幽州刺史的時候,可是風聲放出去,卻是已經可以先起到挑撥曹操與袁紹之間不和的目的。
二者,也是為了使曹操、主要是袁紹沒有功夫來影響接下來的遷都此事。太原俯瞰二都,袁紹的地盤與河南尹接壤,他倆,尤其袁紹一旦出兵,是有可能會對遷都造成阻礙的。
宣康恍然大悟,說道:“明公此策高明!”忍不住,又問道,“明公,那表曹太原此事,不知明公打算何時落實?”
“且等把遷都完成,到時再議。”
只要遷都完成,朝廷徹底被掌控在手,則到那時,還不是隨時都可上表么?
曹操昨晚其實沒有喝醉,而是佯醉,他昨晚飲宴、和荀貞旋舞時就作出了決定,長安是不能待了,必須要立刻回去太原,以免荀貞真的會請到劉協的圣旨下來,——盡管他有丁聰等人可在朝中相助,可是畢竟是這件事的風險太大,一點險他都不能冒的,因是果如戲志才所料,今早離開荀貞營,回到自己營中后,他馬上給劉協上了一道表,稱忽聞太原出現賊亂,他需要回去平叛,便連王邑都沒有再等,即奔太原還去。
還太原路上,曹操一路憂心忡忡,思考將來對策。
三國之最風流 220 言表并幽曹意亂(四)